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貌言的意思、貌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貌言的解釋

(1).虛僞文飾的話,假話。《史記·商君列傳》:“語有之矣:‘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南史·齊豫章文獻王嶷傳》:“ 嶷 謂上曰:‘古來言願陛下壽比 南山 ,或稱萬歲,此殆近貌言。’”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塾議第十七》:“規天矩地,匡貌言,防狂僭,通蒙蔽,順陰陽,布時令,陳肅聖哲謀,教人主法天,公卿、師保、大臣之世言也。”

(2).猶言表面上說。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 範儕 ﹞自言 巴 東人,少遊 荊 土……言來事多驗,而辭不可詳。人心欲見,歘然而對;貌言尋求,終弗遇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貌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結合古典文獻用例說明:

一、核心釋義

  1. 虛僞文飾的話,假話
    源自《史記·商君列傳》:“語有之矣:‘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這裡“貌言”與“至言”相對,指表面華麗而無實質内容的虛言,類似于現代漢語中的“場面話”或“客套話”。例如司馬遷通過對比強調,真誠的谏言(苦言)如良藥,而虛浮的“貌言”則如疾病。

  2. 表面上說,外在表達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江水二》記載:“人心欲見,歘然而對;貌言尋求,終弗遇也。” 此處的“貌言”指通過言語表象去探尋真相,但未能觸及本質,體現“貌”字“外表”的本義(如《說文解字注》釋“貌”為“皃,頌儀也”)。

二、延伸理解
詞義演變與“貌”相關:“貌”本指面容(如“以貌取人”),引申為事物外在形态(如“禮貌”)。因此,“貌言”可視為“僅停留在表面形态的言辭”,與“至言”(深刻言論)、“苦言”(逆耳忠言)形成語義對比。

建議:若需進一步探究近義詞(如“巧言”“谀辭”)或反義詞(如“箴言”“诤語”),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貌言》的意思

《貌言》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外貌和言語。它融合了“貌”和“言”兩個字的意義,表示一個人的外表和言談舉止。

拆分部首和筆畫

《貌言》由左邊的部首“豸”(zhì)和右邊的部首“言”(yán)組成。

“豸”(zhì)是表示外貌、面容等意思的部首;它的筆畫數為3。

“言”(yán)表示說話、語言等意思的部首;它的筆畫數為7。

來源和繁體

《貌言》是一個古代漢字,它在古文獻中經常被使用。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貌言」。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有時可以将《貌言》的寫法進行一些變化。例如,将“言”部寫成兩個相連的“言”字,形成了一個特定的結構。

例句

1. 他的貌言平和,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

2. 她的貌言和善,經常關心他人的需要。

組詞

- 貌美: 形容外貌美麗動人。

- 言行: 指一個人的言語和行為。

- 深貌: 指不露聲色的外貌。

- 言而無信: 形容說話不算數,不講信用。

近義詞

- 容貌: 指人的相貌。

- 外貌: 指人的外形、形象。

- 言談: 指說話、交談。

- 儀表: 指人的儀容外表。

反義詞

- 内心: 指一個人内在的思想、情感。

- 緘默: 指不愛說話、沉默寡言。

- 錯話: 指錯誤的言辭、不準确的話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