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貌言的意思、貌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貌言的解釋

(1).虛僞文飾的話,假話。《史記·商君列傳》:“語有之矣:‘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南史·齊豫章文獻王嶷傳》:“ 嶷 謂上曰:‘古來言願陛下壽比 南山 ,或稱萬歲,此殆近貌言。’” 清 龔自珍 《乙丙之際塾議第十七》:“規天矩地,匡貌言,防狂僭,通蒙蔽,順陰陽,布時令,陳肅聖哲謀,教人主法天,公卿、師保、大臣之世言也。”

(2).猶言表面上說。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 範儕 ﹞自言 巴 東人,少遊 荊 土……言來事多驗,而辭不可詳。人心欲見,歘然而對;貌言尋求,終弗遇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貌言”是漢語中具有曆史語用色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表面化的言辭或虛僞的客套話。《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虛僞文飾之言”,強調言語形式與實質内容的割裂性。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商君列傳》:“貌言華也,至言實也。”司馬遷通過商鞅之口揭示政治場域中虛飾言辭與真誠谏言的對比關系。古代漢語研究顯示,“貌”作動詞時有“裝飾表面”的引申義,與“言”組合構成偏正結構,特指經過刻意修飾的交際語言。

在語義演變方面,《古代漢語詞典》指出該詞在明清小說中多用于刻畫官場應酬場景,如《官場現形記》描寫官員“滿口貌言,心中另藏機括”的典型形象。現代漢語中雖不常用,但在文學評論領域仍作為專業術語,用于分析文本中表裡不一的話語策略。

語言學角度分析,“貌言”屬于評價性語用标記,常與“肺腑之言”“由衷之辭”形成反義對照。其構成符合漢語雙音節化的曆史規律,通過“形+名”結構凸顯言語行為的表面性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貌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結合古典文獻用例說明:

一、核心釋義

  1. 虛僞文飾的話,假話
    源自《史記·商君列傳》:“語有之矣:‘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 這裡“貌言”與“至言”相對,指表面華麗而無實質内容的虛言,類似于現代漢語中的“場面話”或“客套話”。例如司馬遷通過對比強調,真誠的谏言(苦言)如良藥,而虛浮的“貌言”則如疾病。

  2. 表面上說,外在表達
    北魏郦道元《水經注·江水二》記載:“人心欲見,歘然而對;貌言尋求,終弗遇也。” 此處的“貌言”指通過言語表象去探尋真相,但未能觸及本質,體現“貌”字“外表”的本義(如《說文解字注》釋“貌”為“皃,頌儀也”)。

二、延伸理解
詞義演變與“貌”相關:“貌”本指面容(如“以貌取人”),引申為事物外在形态(如“禮貌”)。因此,“貌言”可視為“僅停留在表面形态的言辭”,與“至言”(深刻言論)、“苦言”(逆耳忠言)形成語義對比。

建議:若需進一步探究近義詞(如“巧言”“谀辭”)或反義詞(如“箴言”“诤語”),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或《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别人正在浏覽...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邦績變怪兵馬籍脖兒梗钹子菜園廠子讒隙稱列傳代脣喙戴目帝極煅事多年來輀柩訪貧問苦該詳岡嶺戆陋戈法歌鳳公事灌醉珪冕黑鵶鵶鶴琴華嶽回鄉虎阚绛蠟噭哮九芒枯首酷政鬎疬裂土龍樹銮駕門符妙英譴舉棄瑕忘過鵲尾冠鍒穎生霸沈猶試廚室隅熟曉四奧竦辔天懷通靈草鼃蠙衣下火險服鮮煇陷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