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詩·豳風·東山》:“我徂 東山 ,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鸛鳴于垤,婦歎于室。灑埽穹窒,我征聿至。” 鄭玄 箋:“鸛,水鳥也。将陰雨則鳴,行者於陰雨尤苦,婦念之,則歎於室也。”後用為典故,謂思婦因天将雨而為其征夫擔憂。 漢 王粲 《從軍詩》之二:“哀彼 東山 人,喟然感鸛鳴。” 南朝 宋 謝靈運 《撰征賦》:“豈初征之懼對,冀鸛鳴之在垤。”
(2).謂天将雨。 唐 白居易 《得景為宰秋雩刺史責其非時辭雲旱甚苦不雩恐為災判》:“雖蓐收之戒序,雩亦何傷?冀有聞於鸛鳴,庶無慮於狼顧。”
“鹳鳴”是漢語詞彙,源自《詩經·豳風·東山》的典故,主要有兩層含義:
鹳是一種水鳥,外形似鶴,羽毛呈灰、白或黑色,嘴長而直,栖息于江河湖泊旁,以魚蝦為食(如白鹳、黑鹳)。其鳴叫行為與天氣相關,古人觀察到“鹳鳴”常預示陰雨将至。
思婦憂夫
詩中“鹳鳴于垤,婦歎于室”描繪了征夫在外,陰雨天氣加劇行役之苦,家中妻子因鹳鳴聯想到丈夫的困境而歎息。此場景被引申為思婦對征夫的擔憂。
天将降雨的象征
因鹳鳥鳴叫多發生于陰雨前,故“鹳鳴”也代指天氣變化的征兆。
《詩經》原句通過自然現象與人類情感的呼應,展現了古代詩歌中“以物喻情”的典型手法。這一意象在後世文學中常被借用,表達離别之苦或自然時序的變化。
《鹳鳴》這個詞指的是鹳鳥的叫聲。鹳鳥是一種大型的水鳥,其叫聲類似于鶴鳥的悠揚呼喚聲。因此,人們用“鹳鳴”來形容鹳鳥的叫聲。
“鹳”字的拆分部首是“鳥”,表示與鳥有關。它共有16畫,由“日”、“口”、“共”、“纟”、“幺”、“工”、“無”、“口”、“木”、“丿”、“乇”、“又”、“小”、“卩”和“匕”組成。
“鳴”字的拆分部首是“鳥”,表示與鳴叫聲有關。它共有9畫,由“日”、“冖”、“六”、“乙”、“勹”、“口”、“口”和“亅”組成。
《鹳鳴》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名著《詩經》中,共有五篇與鹳鳴有關的詩篇。這些詩篇描繪了鹳鳥振翅飛翔,高聲呼喚的場景。
《鹳鳴》的繁體字為「鸛鳴」。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鹳字的形狀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上部分有兩個“口”字旁,下部分是一個表示鳥類的部首。
鳴字的古代寫法中,上部分是一個表示鳥類的部首,下部分是一個表示聲音的“㞢”字旁。
1. 晨曦中,湖邊的鹳鳥發出一陣清脆的鹳鳴聲。
2. 甯靜的夜晚,我突然聽到遠處傳來一聲鹳鳴,仿佛在呼喚着什麼。
1. 鹳舞:形容鹳鳥振翅高飛的動作。
2. 飛鳴:形容鳥兒飛翔時發出的鳴叫聲。
3. 鶴鳴:形容鶴鳥的叫聲。
4. 鳴叫:指動物發出有聲音的叫聲。
鹳鳴的近義詞有:“鶴鳴”、“啼鳴”。
鹳鳴的反義詞是:“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