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鹳鳴的意思、鹳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鹳鳴的解釋

(1).《詩·豳風·東山》:“我徂 東山 ,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鸛鳴于垤,婦歎于室。灑埽穹窒,我征聿至。” 鄭玄 箋:“鸛,水鳥也。将陰雨則鳴,行者於陰雨尤苦,婦念之,則歎於室也。”後用為典故,謂思婦因天将雨而為其征夫擔憂。 漢 王粲 《從軍詩》之二:“哀彼 東山 人,喟然感鸛鳴。” 南朝 宋 謝靈運 《撰征賦》:“豈初征之懼對,冀鸛鳴之在垤。”

(2).謂天将雨。 唐 白居易 《得景為宰秋雩刺史責其非時辭雲旱甚苦不雩恐為災判》:“雖蓐收之戒序,雩亦何傷?冀有聞於鸛鳴,庶無慮於狼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鹳鳴是漢語中由“鹳”與“鳴”組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個維度解析:

一、字詞本義溯源 “鹳”指鹳形目大型涉禽,《說文解字》釋為“似鴻而大”,《古代漢語詞典》标注其形聲結構,從鳥雚聲;“鳴”在甲骨文中象鳥喙發聲之形,《說文解字》解作“鳥聲也”,後引申為動物發聲行為。

二、自然現象指稱 特指鹳科鳥類(如東方白鹳、黑鹳)的鳴叫行為。《中國鳥類志》載其鳴管發達,繁殖期常發出“咔嗒”聲求偶,遷徙時群體鳴叫具有導航功能。古籍《禽經》稱其聲“清越如磬”,明代《毛詩陸疏廣要》記載“天将雨則鳴”的物候特征。

三、文化象征系統 《詩經·豳風》有“鹳鳴于垤”的記載,鄭玄箋注解讀為陰陽之氣感應而鳴。《本草綱目》将其鳴聲與節氣變化關聯,形成“鹳鳴知雨”的農耕經驗。在傳統建築裝飾中,鹳鳴圖案象征風調雨順,常見于祠堂屋脊雕塑。

四、節氣物候專指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立春三候”定為“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陟負冰”,而民間部分地域存在“鹳始鳴”替代“魚陟負冰”的物候表述,反映地域性生态認知差異。

網絡擴展解釋

“鹳鳴”是漢語詞彙,源自《詩經·豳風·東山》的典故,主要有兩層含義:

1.字面解釋

鹳是一種水鳥,外形似鶴,羽毛呈灰、白或黑色,嘴長而直,栖息于江河湖泊旁,以魚蝦為食(如白鹳、黑鹳)。其鳴叫行為與天氣相關,古人觀察到“鹳鳴”常預示陰雨将至。

2.引申含義

其他補充

《詩經》原句通過自然現象與人類情感的呼應,展現了古代詩歌中“以物喻情”的典型手法。這一意象在後世文學中常被借用,表達離别之苦或自然時序的變化。

别人正在浏覽...

編類俵撥碧澱子婢學夫人餐錢乘垲稱事春夫蕩然無存殿帥釣鳌底牌地權東鱗西爪洞啟獨逝二十四番風信防封風景分圭凫舫扶欄勾覈官诰鬼目草裹肚杭颍河堤化易回萦活頁饑耗金明池金粟紙扣住媿色泠落利尿理書六丁六甲鸾枝花買山居蔓生名同實異木饅頭片霎勸懲柔默軟痛挼搓灑海剌扇風點火上打租石手軍水狀元屬籍遂伯退灘五鎮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