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身居高位,肩負重任。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程器》:“ 孔光 負衡據鼎,而仄媚 董賢 ;況 班 馬 之賤職, 潘嶽 之下位哉!” 周振甫 注:“負衡據鼎,指處丞相位。衡,秤,表持平;鼎,三足,喻三公。”
“負衡據鼎”是一個古代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指身居高位、肩負重任,常用來形容擔任重要官職或承擔重大責任的人。其中:
出自南朝梁代劉勰的《文心雕龍·程器》,原文提到“孔光負衡據鼎,而仄媚董賢”,通過曆史人物孔光(西漢丞相)的例子,諷刺身居高位者谄媚權臣的行為。
該成語強調高位與責任并存,常暗含對權臣德不配位的批判。例如,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借古諷今,指出古代将相多有瑕疵,提醒文人應注重品德。
如需更完整的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文心雕龍》原文及周振甫的注釋資料。
《負衡據鼎》是一個成語,由“負衡”和“據鼎”兩個詞組成。負衡是指隱忍忍耐,忍受壓力或痛苦。據鼎是指支撐鼎的柱子,比喻承受重任。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承受重壓,忍受痛苦。
部首和筆畫:
負的部首是貝,總筆畫數是貝的總筆畫數。
衡的部首是行,總筆畫數是10。
鼎的部首是钅,總筆畫數是14。
來源:
《負衡據鼎》一詞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願盡矣,曰楚國之死也,願帝出今殺楚國。懿以謝曰:有司否之,舍殺一國而封一山,取全今民,吳起固弗能入楚,今所請一谒此使如杯水之舉,以奉負衡,以據鼎足。”此處用以形容孫子吳起為國家負責承擔重擔。
繁體:
《負衡據鼎》
古時候漢字寫法:
《負衡據鼎》
例句:
他負衡據鼎,默默承擔起了家庭的生計重擔。
組詞:
負重、衡量、據守、鼎盛
近義詞:
忍耐、承受、包容
反義詞:
逃避、抗拒、不負責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