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毗盧帽的意思、毗盧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毗盧帽的解釋

亦稱“ 毗羅帽 ”。亦稱“毘盧帽”。放焰口時主座和尚所戴的一種繡有 毗盧 佛像的帽子。亦泛稱僧帽。 明 黃一正 《事物绀珠》:“毗羅帽、寶公帽、僧迦帽、山子帽、班吒帽、瓢帽、六和巾、頂包,八者皆釋冠也。”《西遊記》第三九回:“ 唐僧 着了一驚--把個毘盧帽子打歪--雙手忙扶着那球。” 魯迅 《朝花夕拾·瑣記》:“一個紅鼻而胖的大和尚戴上毗盧帽,捏訣,念咒。”亦省稱“ 毗盧 ”。 明 高濂 《玉簪記·譚經》:“尼姑尼姑,原有丈夫,隻要趁些錢財,來帶這頂毗盧。”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假和尚》:“一日,晨興,冠毘羅,服紫衣,據大殿之基,趺跏而坐。”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毗盧帽是漢傳佛教僧侶在重大法事活動中佩戴的一種法冠,具有鮮明的宗教象征意義和形制特征。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析:

一、字義與詞源

二、形制特征

據佛教典籍記載,毗盧帽形制莊嚴:

  1. 冠體結構:通常以錦緞或金線繡制,呈五葉蓮瓣形,象征五方佛(中央毗盧遮那佛居首)。
  2. 裝飾元素:
    • 冠葉繡有佛像、梵文種子字或佛教紋飾;
    • 兩側垂挂長纓帶至肩部;
    • 冠頂常飾有金質佛塔或寶珠,代表佛法至高無上。

三、宗教功能與文化意義

  1. 儀式象征:
    • 主法僧(如方丈、住持)在水陸法會、傳戒大典等重大儀式中佩戴,體現法事權威性。
    • 象征佩戴者"代佛說法",傳遞毗盧遮那佛的智慧光明。
  2. 文化内涵:
    • 融合漢地刺繡工藝與密宗佛教義理,是漢傳佛教本土化的典型器物;
    • 見于明清佛教繪畫(如《法海寺壁畫》),成為宗教藝術的重要符號。

四、權威文獻佐證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文物出版社, 1984年影印版.
  3. [元] 德輝編. 《敕修百丈清規》卷五"法器門". 大正藏第48冊.

網絡擴展解釋

毗盧帽是佛教文化中具有特殊象征意義的僧帽,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1. 基本定義與用途 毗盧帽是僧侶在特定佛教儀式(如"放焰口")中佩戴的帽子,主座和尚所戴款式常繡有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像。在更廣泛語境下,它也泛指佛教僧侶的帽子,如黃檗宗僧人使用的僧帽。

2. 象征意義

3. 文化表現 在文學作品中,如《西遊記》第三九回描寫唐僧"毘盧帽子打歪",說明其形象已融入大衆對僧侶的認知。現代影視劇中的唐僧形象常融合毗盧帽與五佛冠特征。

名稱變體:亦稱毗羅帽、毘盧帽(不同漢字寫法),見于《事物绀珠》《漢語大詞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胞裹悲哭鞭杻表嬸萆薢塵瑣大斧劈大門頭兒等長杖東翁端點隊旗盹盹風和日美封狐高卲告志工業體系宮扆公園卦辭光焰萬丈盒子會虹彩黃芩篲筱混事監管吉吊解危藉子寂嘿錦冒禁卒濟衆匡堯獵區勵精更始柳暗花遮流漫籠羅蔓辭明轎内焰褭袅歐杖盤涉缲盆罄家輕武塞默扇蕩賒遠霜華太學生鷏鳥土灰頑山溫尋系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