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洞穴。《文選·宋玉<風賦>》:“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浸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 李善 注:“土囊,大穴也。” 唐 杜甫 《九成宮》詩:“曾宮憑風廻,岌嶪土囊口。” 宋 蘇轼 《飓風賦》:“忽野馬之決驟,矯退飛之六鷁,襲土囊而暴怒,掠衆竅之叱吸。” 清 黃宗羲 《過雲木冰記》:“南箕哆口, 飛廉 弭節,土囊大隧,所在而是。”
(2).盛滿泥土用以堵水的袋子。《舊唐書·馬燧傳》:“ 燧 乃於下流以車數百乘,維以鐵鎖,鎖絶中流,實以土囊以遏水;水稍淺,諸軍畢渡。” 宋 洪邁 《容齋四筆·水旱祈禱》:“ 乾道 九年秋, 贛 吉 連雨暴漲。予守 贛 ,方多備土囊,雍諸城門以杜水入,凡二日乃退。”
(3). 明 代的一種殺6*人刑具。用裝滿沙土的袋子壓死或悶死囚人。 章炳麟 《思鄉原下》:“ 明 用 程 朱 之道,其小臣能極諫以幹君怒,伏白棓、戴土囊而不悔,此所謂奇節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土囊漢語 快速查詢。
土囊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其核心語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基本釋義
“土”指泥土、土壤,“囊”為袋狀容器,故“土囊”本義指盛土的袋子。《漢語大詞典》收錄此詞,釋為“貯土的袋子”,常用于古代工程或軍事防禦場景,如《墨子·備梯》提及以土囊築障。此義項在現代漢語中已罕見,僅存于古籍。
古籍引申義
唐宋文獻中,“土囊”常喻指山洞或深谷。蘇轼《後赤壁賦》雲:“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其自注稱“山石如土囊,風過則聲作”,此處“土囊”即形容山體空洞如囊,風穿而過産生聲響。此用法突顯漢語以物喻形的修辭傳統。
方言與特殊語境
部分地方志及民俗文獻中,“土囊”亦指代簡易墓葬或臨時墳茔。如清代《閩雜記》載閩南地區“貧者以土囊裹屍而葬”,反映特定曆史時期民間喪葬習俗。此義項具有地域文化研究價值。
參考來源:
“土囊”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包含以下三類:
洞穴
指較大的山穴或風口,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例如:
堵水用的土袋
作為水利工具,用于攔截水流。例如:
明代刑具
指用沙土袋壓死犯人的殘酷刑罰。清代章炳麟《思鄉原下》記載明代官員因谏言觸怒君主而“戴土囊”受刑。
該詞兼具自然地理、實用工具和刑罰工具三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選》《新唐書》等古籍原文或相關研究。
霸占倍數邊沿表薄鼻皻補給倉皇無措唱口摌削大肆咆哮鬥阚反覆無常飛謀釣謗腹記感印亘古奇聞瓜牛廬駭怛海苔寒單黑不溜球鶴勢螂形喉吭禍種頭家禽饑餓秔稻矜倨孔懋括囊來索酪漿連更曉夜梨肉榴靥露苗率厲率實緑尊蒙子南泥灣徘徊歧路佩馬撲粉蒲月氣昂昂青雲譜莎蟲折倒水曹郎竦肩算了土禁土禮拓畫晚炬五味子象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