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洞穴。《文選·宋玉<風賦>》:“夫風生於地,起於青蘋之末,浸淫谿谷,盛怒於土囊之口。” 李善 注:“土囊,大穴也。” 唐 杜甫 《九成宮》詩:“曾宮憑風廻,岌嶪土囊口。” 宋 蘇轼 《飓風賦》:“忽野馬之決驟,矯退飛之六鷁,襲土囊而暴怒,掠衆竅之叱吸。” 清 黃宗羲 《過雲木冰記》:“南箕哆口, 飛廉 弭節,土囊大隧,所在而是。”
(2).盛滿泥土用以堵水的袋子。《舊唐書·馬燧傳》:“ 燧 乃於下流以車數百乘,維以鐵鎖,鎖絶中流,實以土囊以遏水;水稍淺,諸軍畢渡。” 宋 洪邁 《容齋四筆·水旱祈禱》:“ 乾道 九年秋, 贛 吉 連雨暴漲。予守 贛 ,方多備土囊,雍諸城門以杜水入,凡二日乃退。”
(3). 明 代的一種殺6*人刑具。用裝滿沙土的袋子壓死或悶死囚人。 章炳麟 《思鄉原下》:“ 明 用 程 朱 之道,其小臣能極諫以幹君怒,伏白棓、戴土囊而不悔,此所謂奇節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土囊漢語 快速查詢。
“土囊”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包含以下三類:
洞穴
指較大的山穴或風口,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例如:
堵水用的土袋
作為水利工具,用于攔截水流。例如:
明代刑具
指用沙土袋壓死犯人的殘酷刑罰。清代章炳麟《思鄉原下》記載明代官員因谏言觸怒君主而“戴土囊”受刑。
該詞兼具自然地理、實用工具和刑罰工具三重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選》《新唐書》等古籍原文或相關研究。
土囊,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土和囊。土字的拆分部首是土,共有3畫;囊字的拆分部首是囗,共有3畫。
《土囊》一詞最早出現于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在小說中,土囊是形容劉備這個角色的一個别稱。劉備被稱為“土囊”主要是因為他個子矮小肥胖,相貌并不出衆,長相土氣,而被人們看不起。但是,盡管表面看起來平庸,他卻是一個有着野心和智謀的人物。
《土囊》一詞的繁體字為「土囊」。
古時候寫《土囊》的漢字為「土囊」。
這個詞在《三國演義》中的例句是:“劉備,字玄德,司隸沛國谯縣人也。即帝王之胄,曆世之囊也。”
與《土囊》相關的詞語有:囊中羞澀、土鼈。
與《土囊》意思相近的詞語有:庸碌、平凡。
與《土囊》意思相反的詞語有:英勇、出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