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巡邏保衛。《資治通鑒·唐中宗景龍二年》:“於 牛頭 朝那山 北,置烽候千八百所,以左玉鈐衞将軍 論弓仁 為 朔方軍 前鋒遊弈使,戍 諾真水 為邏衞。”
“邏衛”是一個由“邏”和“衛”組成的合成詞,其核心含義為巡邏保衛,主要用于描述在特定區域内進行巡視和警戒的行為。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邏”指巡邏、巡察,“衛”指守衛、保護,合起來表示派遣人員在固定區域執行巡邏任務并實施安全防護。該詞常見于軍事或治安場景,強調主動巡查與防禦結合。
曆史用例
據《資治通鑒·唐中宗景龍二年》記載,唐代曾在邊疆地區“置烽候千八百所”,并任命将領論弓仁為“朔方軍前鋒遊弈使”,負責在諾真水一帶“邏衛”,即通過巡邏保衛邊防安全。這一記載體現了古代軍事防禦體系中“邏衛”的實際應用。
相關擴展
語境用法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更常用“巡邏”“警戒”等替代,但在特定語境(如古風文學、軍事曆史研究)中仍具表現力。
“邏衛”是一個兼具動作與目的性的詞彙,反映了傳統安防體系中的主動防禦策略。若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背景或相關術語,可參考《資治通鑒》等典籍。
邏衛,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多個意思。
邏衛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辶”和“衛”。其中,“辶”是走的意思,屬于部首,“衛”是指保衛、守衛的意思,是該字的意義部分。
邏衛的總筆畫數為15畫。
邏衛這個詞源于《邏輯》和《衛士》,合并到一起形成了邏衛。在古代,指的是衛戍、守衛邊境的士兵。
邏衛的繁體字為「邏衛」。
在古代,邏衛的字形稍有不同,寫作「邏衛」。
1. 邊防邏衛使命光榮,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2. 這個城市對治安的邏衛工作十分重視。
1. 邏輯:指思維規律、推理能力。
2. 衛士:指保衛邊境的士兵。
3. 衛兵:指負責守衛重要地點的士兵。
1. 保衛:指守護、捍衛。
2. 守衛:指看守、保衛。
1. 逃離:指離開、逃走。
2. 脫衛:指解除衛戍、失去守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