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邏衛的意思、邏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邏衛的解釋

巡邏保衛。《資治通鑒·唐中宗景龍二年》:“於 牛頭 朝那山 北,置烽候千八百所,以左玉鈐衞将軍 論弓仁 為 朔方軍 前鋒遊弈使,戍 諾真水 為邏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邏衛”在漢語中屬于古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需結合單字訓釋與曆史語境理解。

一、字義分析

  1. 邏:《說文解字》釋為“巡也”,指有組織的巡察活動。唐代玄應《一切經音義》引《蒼颉篇》注“邏,循行非違也”,強調監察職能。
  2. 衛:甲骨文象形為“衆足繞城”,《周禮·夏官》鄭玄注“衛,防護也”,特指軍事防禦體系。

二、詞義演變 該詞初見于明代軍事文獻,如戚繼光《紀效新書》載“設邏衛以察奸宄”,指由專職士兵組成的流動警戒部隊。清代《兵制考略》記載其職能包含“防突襲、驗符節、緝逃卒”三項要務。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該詞已退出常用詞彙範疇,但在曆史學、軍事史研究中仍作為專業術語使用,如中華書局《中國古代軍制史》将其定義為“古代營寨外圍的機動哨防單位”。

網絡擴展解釋

“邏衛”是一個由“邏”和“衛”組成的合成詞,其核心含義為巡邏保衛,主要用于描述在特定區域内進行巡視和警戒的行為。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邏”指巡邏、巡察,“衛”指守衛、保護,合起來表示派遣人員在固定區域執行巡邏任務并實施安全防護。該詞常見于軍事或治安場景,強調主動巡查與防禦結合。

  2. 曆史用例
    據《資治通鑒·唐中宗景龍二年》記載,唐代曾在邊疆地區“置烽候千八百所”,并任命将領論弓仁為“朔方軍前鋒遊弈使”,負責在諾真水一帶“邏衛”,即通過巡邏保衛邊防安全。這一記載體現了古代軍事防禦體系中“邏衛”的實際應用。

  3. 相關擴展

    • 詞語關聯:與“邏衛”相關的成語包括“拽巷邏街”(形容頻繁巡查)、“保家衛國”(強調守護職責)等。
    • 現代示例:如小說中描述“巡邏衛兵在短時間内不會回來”,可視為“邏衛”的具象化場景。
  4. 語境用法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更常用“巡邏”“警戒”等替代,但在特定語境(如古風文學、軍事曆史研究)中仍具表現力。

“邏衛”是一個兼具動作與目的性的詞彙,反映了傳統安防體系中的主動防禦策略。若需進一步了解其曆史背景或相關術語,可參考《資治通鑒》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包單逼讨補稅才辯草包遲晚吹風胡哨刺股懸梁大曆丹扉頂命蚪蝌耳雨鳳閣覆陣勾肆古貝黃雚鬋發澆湻寄觀集愆簿集義谲秘舉謡言會計制度蘭掖連滾帶爬利齒兒麗正樓敵毛毼毷氉門帷明人不做暗事蜜翁翁娜娜内疽年夜飯蹑足皮之不存,毛将安傅輕白清浏清嗓憩室屈侯屈橋瞿瞿日中為市喪聲嚎氣飾辭世口樹膠斯幹所荷宿約貪缪五聽閑練嘯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