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上古帝王。《史记·殷本纪》:“ 伊尹 处士, 汤 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 汤 ,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司马贞 索隐:“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
(2).犹空王。谓具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者。《庄子·天道》:“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郭象 注:“有其道为天下所归,而无其爵者,所谓素王自贵也。” 汉 贾谊 《过秦论下》:“诸侯起於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是以能立素王之业者,不必东 鲁 之 丘 。” 胡思敬 《政变月记》:“方今圣人在上,奋发有为。 康有为 必欲以衰 周 之事,行之今时,恐人人存改制之心,人人谓素王可作。”
(3).指 孔子 。 汉 王充 《论衡·定贤》:“ 孔子 不王,素王之业在《春秋》。”《淮南子·主术训》:“ 孔子 之通,智过於 萇宏 ,勇服於 孟賁 ……然而勇力不闻,伎巧不知,专行教道,以成素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玄圣创典,素王述训。” 唐 刘沧 《经曲阜城》诗:“三千弟子标青史,万代先生号素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鬨丁》:“百尺翠云巔,仰见宸题金匾;素王端拱, 颜 曾 四座冠冕。” 陈去病 《自兖州过曲阜谒圣庙孔林》诗之二:“《春秋》素王业,今古復焉如。”
素王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称谓,主要包含以下两层核心含义:
指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其位的人
这是“素王”最经典的含义。“素”在此意为“空”、“虚”,引申为“有名无实”或“有实无名”。特指那些具备圣王的道德、功绩和教化能力,却并未实际登上王位的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一称号最常用来尊称孔子。
来源: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辞源》(商务印书馆)均收录此义项,并引古籍为证。
指远古的帝王
此义相对少见。“素”在此可理解为“朴素”、“质朴”,意指远古时代民风淳朴、德行高尚的君主。
来源: 《汉语大词典》亦收录此义项。
“素王”与孔子的特殊关联
将孔子称为“素王”源于汉代思想。汉代儒家学者认为,孔子虽非实际君主,但他修订《春秋》,通过“微言大义”为后世确立了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其作用和影响力堪比帝王。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超奇》中明确提到:“孔子之《春秋》,素王之业也。” 后世尊孔子为“素王”,正是对其在文化、思想和政治领域无冕之王地位的崇高认可。
来源: 王充《论衡·超奇》篇是这一观念的重要文献依据;此说亦为历代学者(如郑玄、杜预等)所接受和阐述,并载于《汉语大词典》、《中国历史大辞典》等权威辞书。
“素王”一词,核心在于强调道德与功业的至高无上性超越了实际的权位。其最著名、最特定的用法是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尊称,表彰他通过著述和教化确立万世法则的“无冕之王”地位。
“素王”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上古帝王
指远古时期具有质朴德行的统治者。如《史记·殷本纪》提到伊尹曾与商汤讨论“素王及九主之事”,司马贞索隐解释为“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
有德无位的“空王”
源自道家思想,指具备帝王德行却未居其位的人。《庄子·天道》提到“玄圣、素王之道”,郭象注解为“有其道为天下所归,而无其爵者”。
孔子的尊称(核心含义)
汉代儒家学者认为孔子虽无帝王之位,却通过《春秋》制定理想的政治法则,故尊其为“素王”。如董仲舒提出“素王之文在《春秋》”,王充《论衡》称“孔子不王,素王之业在《春秋》”。
补充背景:汉朝人因孔子相貌与刘邦相似(帝王之相),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称号,隐含“虚龙假凤”的隐喻。
扩展说明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历史文献中多指孔子。
摆宴保引编户齐民冰霜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请之友草书持异棰杀唇焦舌敝摧残当务之急點籌郎法钱朏然風流儒雅逢世封嵎乖露含笔洪茂隳官继美竞买巾韈肌体纠问激增蕨拳宽心枯池琅琊台揽辔登车敛避流离遇合乱琼碎玉痝痝蔓衍蒙瞳磐石羌胡弃之度外人所共知散解赏好山肴野湋唔使司星宿见台历天高地迥痛湔宿垢危堕问字相能仙龛闲歇泉仙樽狶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