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鼙鼓和號角。亦指擊鼓和吹號的聲音。《新唐書·康承訓傳》:“帝遣中人 康道隱 宣慰 徐州 , 勛 郊迎,旗鎧矛戟亙三十裡,使騎鳴鼙角,聲動山谷。” 前蜀 貫休 《送鄭使君》詩:“謳謡合合千門樂,鼙角雄雄一閣雷。”
“鼙角”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釋:
構成與用途
指鼙鼓與號角的合稱,常用于軍隊中傳遞指令或營造聲勢。例如《新唐書》記載:“使騎鳴鼙角,聲動山谷”,形容騎兵隊伍擊鼓、吹號的壯觀場景()。
文學意象
在詩詞中常象征戰争或軍隊的肅殺氛圍。如: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軍樂制度或具體文獻出處,可參考《說文解字》《六韬·虎韬》等典籍。
《鼙角》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遠遠的傳聲器,也用來形容聲音悠遠而遙遠。
《鼙角》的部首為【角】,共有8個筆畫。
《鼙角》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戰争中。鼙指的是遠遠的傳聲器,用來傳遞信號和指令,角指的是角落。在古代戰争中,當敵軍接近時,傳令兵會站在城牆角落裡吹響信號的鼙角,用來傳達指令或警告城内的士兵。因此,人們将這種遠遠傳遞聲音的器具稱為《鼙角》。
《鼙角》的繁體字為「鼙角」。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字形稍有不同,寫作「鼙觖」。
1. 他吹響鼙角,向士兵們傳達了勝利在即的好消息。
2. 陣地的鼙角聲漸漸遠去,表示敵軍已經撤退。
鼙角沒有常用的組詞搭配。
鼙角的近義詞包括:“遠響、遠音、遠傳”。
鼙角的反義詞為:“近響、近音、近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