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寶塔。 唐 丘丹 《蕭山祗園寺》詩:“靈塔多年古,高僧苦行頻。” 南唐 李中 《題廬山東寺遠大師影堂》詩:“杉檜已依靈塔老,煙霞空鎖影堂深。” 宋 蘇轼 《泗州僧伽塔》詩:“我昔南行舟繫 汴 ,逆風三日沙吹面,舟人共勸禱靈塔,香火未收旂腳轉。”
靈塔是藏傳佛教中具有宗教與文化雙重意義的建築,主要用于供奉活佛、上師的法體或骨灰。以下為詳細解釋:
定義與起源
靈塔由佛祖釋迦牟尼信徒的舍利塔演變而來,專用于保存高僧大德或宗教領袖的遺體(經特殊處理)或骨灰,是藏傳佛教特有的喪葬形式。其兼具佛塔崇拜與塔葬功能,為世界獨有。
結構與象征
靈塔由三部分組成:
曆史與文化意義
相關文獻
唐代詩詞中已有記載,如丘丹《蕭山祗園寺》提及“靈塔多年古”,宋代蘇轼描述過禱靈塔的宗教活動。
總結來看,靈塔不僅是宗教建築,更是藏傳佛教精神傳承與喪葬文化的載體,融合了信仰、藝術與哲學内涵。
《靈塔》是一個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它的意思是指建造或存放着供奉靈魂的塔。通常,靈塔是用來紀念或供奉賢人、聖人、宗教領袖或其他重要人物。它是一種具有宗教和精神意義的建築物。
根據《康熙字典》,将靈塔拆分成兩個部首:灬和土。灬是火的象形字,表示含有與火相關的意義;土則表示土地或地面。
靈塔的總筆畫數為13畫。其中,灬部的筆畫數為4畫,土部的筆畫數為9畫。
靈塔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中國古代,人們對靈魂的崇敬和虔誠常常體現在建造各種供奉之物。在佛教和道教中,靈塔作為信仰與敬意的象征,被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靈”和“塔”的寫法保持不變,沒有變體或特殊字形。
根據古代漢字的演變和書法發展,靈塔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由于資料有限,我們無法準确地确定古代漢字對靈塔的書寫方式。
1. 他們為了紀念先祖,在山頂上修建了一座華麗的靈塔。
2. 這座古老的靈塔承載了數百年來的曆史和文化傳統。
1. 靈堂 2. 靈魂 3. 靈光 4. 祥靈 5. 神塔
1. 佛塔 2. 寺塔 3. 閣塔 4. 神殿 5. 陵墓
1. 平房 2. 地下室 3. 土堆 4. 墳墓 5. 地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