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 馬韓 國中所設置的含有神道色彩的特殊區域。諸逃亡者至其中即可得到庇護。《三國志·魏志·烏丸鮮卑東夷傳》:“﹝ 馬韓 ﹞信鬼神,國邑各立一人主祭天神,名之天君。又諸國各有别邑,名之為蘇塗。立大木縣鈴鼓,事鬼神。諸亡逃至其中,皆不還之,好作賊。其立蘇塗之義,有似浮屠,而所行善惡有異。”
蘇塗(sū tú)是漢語中的古代祭祀術語,特指祓除災邪的祭祀場所或儀式,具有鮮明的宗教文化内涵。以下從詞義、功能及典籍記載三方面詳釋:
“蘇”通“傃”,意為“朝向”“指向”;“塗”即“塗徑”,引申為祭壇或祭祀場地。合指“設祭以除災的特定場所”。
來源:《周禮·夏官·司爟》鄭玄注:“蘇,傃也,傃除不祥也;塗,壇域也。”
古代通過焚燒祭品、祝禱等方式驅除疫病災禍,此類儀式稱為“蘇塗”。
來源:《周禮·夏官》:“司爟掌行火之政令……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孫诒讓《周禮正義》釋:“救時疾即蘇塗之遺意。”
高句麗、百濟等受中原文化影響,亦設“蘇塗”祭祀場所,立木杆懸鈴鼓以通神。
來源:《三國志·魏志·東夷傳》:“高句麗……立蘇塗,建大木以懸鈴鼓,事鬼神。”
唐宋後漸引申為“消災祈福之地”,如寺院道場。宋代《太平禦覽》載:“蘇塗者,祓禳之所也。”
作為官方祭祀制度的核心環節,由“司爟”職掌,反映先秦自然崇拜與火祀文化。
來源:鄭玄《周禮注疏》卷三十。
印證“蘇塗”在漢唐時期已傳播至東亞,成為跨文化宗教符號。
來源:陳壽《三國志·魏書·烏丸鮮卑東夷傳》。
“蘇塗”承載了中國古代祓禳文化的核心内涵,其詞義演變亦映射了祭祀制度與東亞文化交融的曆程。
“蘇塗”是古代馬韓國(位于朝鮮半島南部的部落聯盟)中設立的一種具有宗教性質的區域,主要用于庇護逃亡者,其具體含義及特點如下:
基本定義
蘇塗(拼音:sū tú)是馬韓國内設置的帶有神道色彩的特殊區域,逃亡者進入該區域後可獲得庇護,免受追捕。這一概念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烏丸鮮卑東夷傳》的記載。
結構與功能
曆史評價
蘇塗反映了馬韓國的宗教信仰和社會治理特點,既體現了對神權的重視,也顯示出當時社會對逃亡者的寬容政策。不過,這種庇護機制也可能被利用,導緻治安問題。
蘇塗是古代朝鮮半島馬韓國特有的宗教-社會制度,兼具祭祀與庇護功能,是研究東亞早期宗教和社會結構的重要曆史概念。
擺拉悲笳鼈菜操執常世程子沖谧畜智登壽貂錦鼎位端勁堵牆鵝羣帖翻工放桃範張鳳縷複辟高度慧士焦土積流金簡金蘭譜埳井奎蹏逵徑窺釁楞磕磕量核立幅離宮别寝利析秋毫緑沈迷離惝恍貧人披涉凄凜七事曲詳取信人君人情洶洶入文出武膻臊舌根音射箭省闼勝談神牧視力水秋千樹善所有主頭卡頽裂霧豹仙廚喜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