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 晉 隱士 孫登 長嘯事。《晉書·阮籍傳》:“ 籍 嘗於 蘇門山 遇 孫登 ,與商略終古及栖神導氣之術, 登 皆不應, 籍 因長嘯而退。至半嶺,聞有聲若鸞鳳之音,響乎巖谷,乃 登 之嘯也。”後用為遊逸山林、長嘯放情的典故。 清 姚鼐 《王君病起有詩見和因複次韻贈之》:“舊遊曾對 孫登 嘯,新詩欲作 唐衢 慟。”
“孫登嘯”是中國古代文學典故,源自《晉書·阮籍傳》,主要含義如下:
晉代隱士孫登與阮籍在蘇門山相遇,阮籍向其請教“栖神導氣之術”,孫登未予回應。阮籍離去至半山時,忽聞山谷中傳來“若鸾鳳之音”的長嘯,正是孫登所發。
該典故成為後世文人表達隱逸情懷的常用意象,如清代姚鼐詩句“舊遊曾對孫登嘯”,多用于詩詞、書畫等藝術創作中。
注意:部分網絡解釋(如拆分“孫”為孫子、“登”為登高)存在誤讀,實際典故專指孫登與阮籍的互動事件。建議優先參考《晉書》等正史文獻。
《孫登嘯》是指孫登天發出的呼喊聲,通常用來描述他的豪情壯志和激昂的心境。
《孫登嘯》這個詞的部首是“子”,總共有10個筆畫。
《孫登嘯》這個詞出自明代文學家辛棄疾的《賀聖朝登淮南》一詩中,用來抒發作者對時局的憂憤和報國之志。
《孫登嘯》
在古時候,漢字《孫登嘯》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差異,但基本上保持了相同的意義。
1. 孫登嘯萬裡長城,壯志豪情溢于言表。
2. 他心懷孫登嘯,立志報效祖國。
孫子、孫翁、登上、嘯聲。
豪情壯志、雄心勃勃、意氣風發。
氣餒、頹廢、灰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