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拘墟 ”。比喻孤處一隅,見聞狹隘。語本《莊子·秋水》:“井鼃不可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益知天下事經緯錯綜,決非印闆所能印定,而出格之語,不可與拘墟者道也。” 郭沫若 《羽書集·和平的武器與武器的和平》:“故爾我們的努力,是要一縱一橫,亦大亦小,決不好高骛遠,亦不拘虛笃時。”
“拘虛”是一個源自《莊子》的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比喻因所處環境局限而見識狹隘,常用于形容孤處一隅、思維受限的狀态。該詞與“拘墟”通用。
出自《莊子·秋水》篇:“井鼃(蛙)不可語于海者,拘于虛也。”莊子以井蛙受限于井中空間,無法理解大海的廣闊,比喻人受環境或認知所困。後世如清代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延續此意,強調“不可與拘墟者道”。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學術或文學語境中。如需深入考據,可參考《莊子》原文及清代考據學著作。
《拘虛》是一個中文詞彙,由兩個漢字組成。《拘》意為限制、約束,表示把事物限制在某種範圍内。《虛》意為空虛、無實際内容,表示事物缺乏實質性的東西。因此,《拘虛》的意思可以理解為對事物進行限制或約束,使其變得空虛或無實質性。
《拘虛》的拆分部首為手和虍。其中,手為左部,虍為右部。
《拘》的筆畫數為8畫,它由豎折、提、撇、橫折、橫折鈎、撇鈎組成。
《虛》的筆畫數為10畫,它由豎、橫、橫折鈎、橫折、撇、橫撇、豎折鈎、橫折、撇、提組成。
《拘虛》一詞源自古代漢語,它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獻和著作之中。
在繁體中,拘虛通過一些特定的字形略有變化,但整體形态基本保持不變。
在古時候的漢字書寫中,拘和虛的字形可能會有一些差異。具體的變化因時代而異,這取決于古代文獻和著作的書寫風格和時代背景。
1. 他被社會的偏見所拘虛,不敢追求自己真正的夢想。
2. 這種限制隻是對行為的拘虛,無法真正阻止他的内心自由。
組詞:拘束、拘泥、限制、束縛。
近義詞:拘謹、拘謹、束縛、約束、囚禁。
反義詞:放松、解放、開放、自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