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拘墟 ”。比喻孤處一隅,見聞狹隘。語本《莊子·秋水》:“井鼃不可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清 劉獻廷 《廣陽雜記》卷三:“益知天下事經緯錯綜,決非印闆所能印定,而出格之語,不可與拘墟者道也。” 郭沫若 《羽書集·和平的武器與武器的和平》:“故爾我們的努力,是要一縱一橫,亦大亦小,決不好高骛遠,亦不拘虛笃時。”
“拘虛”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其含義可從字形和古漢語用法兩方面解析:
1. 詞義解析
“拘”本義為限制、束縛,《說文解字》釋為“止也”;“虛”則指空虛、虛無或謙遜态度,《莊子·人間世》有“虛室生白”之說。二字連用,指因認知局限而受困于虛妄觀念,或形容過度拘泥形式導緻内容空洞。例如清代學者章學誠在《文史通義》中批評“拘虛之士,守殘而不知變”。
2. 文化語境
該詞多見于批評性語境,如《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某學派“拘虛守舊,不達時變”,強調思想僵化導緻的弊端。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但在研究古籍時仍需注意其批判性語義指向。
參考資料
“拘虛”是一個源自《莊子》的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比喻因所處環境局限而見識狹隘,常用于形容孤處一隅、思維受限的狀态。該詞與“拘墟”通用。
出自《莊子·秋水》篇:“井鼃(蛙)不可語于海者,拘于虛也。”莊子以井蛙受限于井中空間,無法理解大海的廣闊,比喻人受環境或認知所困。後世如清代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延續此意,強調“不可與拘墟者道”。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在學術或文學語境中。如需深入考據,可參考《莊子》原文及清代考據學著作。
暗月阪泉師八七會議避仇博覽五車巢繇詞筒叢林代終頂門鍼讀法風輕雲浄公煙關東地方龜币歸煞閨苑骨盆海吼鴻術篁徑戶均禍梯椒醑計绌方匮結軌樛蘿九天采訪使者角鬥空飯犂平六像衖堂夢境明良鬧羊花朋飲矉頞破結戚好歧路徘徊青道慶氏學棋響全璧歸趙屈摺入夢上足生人婦水潔冰清順美匡惡嗽飲樕樸陀頭婉麗危道僞戾無神無生法線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