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楄柎。古時棺中墊屍體的木闆。《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子為寡人弔之,因問其偏柎何所在?”一本作“偏袝”,指偏親之柩。參閱 張純一 《晏子春秋校注》引 盧文弨 說。
“偏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具體文獻和權威解釋進行辨析:
古時棺木部件
根據《晏子春秋》等文獻記載,“偏柎”指古代棺中墊屍體的木闆(拼音:piān fù)。例如《晏子春秋·外篇上十一》提到:“子為寡人弔之,因問其偏柎何所在?”。此義項在、3、4中均有提及,且與古代喪葬文化相關。
傾斜或不平衡的比喻義(存疑)
提出“偏柎”讀作piān chén,形容事物傾斜或不平衡,并引申為言行不公。但此解釋未見于其他權威文獻,可能與“偏頗”“偏差”等詞混淆,需謹慎采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晏子春秋校注》等權威資料。
偏柎(piān céng)是一個常見的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事物向一側傾斜或偏離正常位置。
偏柎的部首是木(mù),表示與木相關的事物。它由10個筆畫組成,其中包括了一橫、一豎、一撇、丨、一折、一捺、一提、一點和一橫折。
偏柎是中國古代漢字的一個傳統字,源自于甲骨文。在繁體字中,它的形狀稍微有所變化,但意思和讀音都相同。
在古代,偏柎的寫法也有所不同。比如在西漢字形,它的下部多寫作“氐”字部分,而在東漢字形,則多寫作“者”字部分。
1. 這幅畫明顯偏柎了,你再調整一下。
2. 這個書架不穩定,有點偏柎,需要加固。
組詞:偏離、偏移、偏心、偏向
近義詞:傾斜、傾向、歪斜
反義詞:直正、平衡、穩定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