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兇的預兆。《荀子·王制》:“相陰陽,占祲兆。” 楊倞 注:“祲,陰陽相侵之氣,赤黑之祲,是其類也。兆,謂龜兆;或曰,兆,萌兆,謂望其雲物,知歲之吉兇也。”
“祲兆”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含義為不祥的預兆,具體解釋如下:
“祲兆”最早見于《荀子·王制》:“相陰陽,占祲兆”,指通過觀察自然現象(如雲氣、龜甲裂紋)來判斷吉兇。但“祲”本身帶有負面色彩,因此整體更傾向指不祥的預兆,如《左傳》中“祲兆”與妖氛、兇兆關聯。
楊倞注《荀子》時解釋:“祲,陰陽相侵之氣;兆,龜兆或雲物之兆”,說明古人通過占卜與天象觀測來預測未來。例如“赤黑之祲”被認為是大兇之兆。
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文學創作,用于描述帶有神秘色彩的預兆現象。
祲兆(jīn zhào)是一個漢字詞語,解釋為神靈給予人們的預兆或征兆。它可以指示某種神秘力量或超自然力量對于現實世界的影響。
祲兆的部首是示(Shì),總共有14個筆畫。
祲兆在源于《爾雅·釋天》:“祲,盛也。”它形容天氣或氣候的盛大或猛烈。不過,在現代漢字中,祲指的是神秘的預兆。
在繁體字中,祲可以寫作「禁」。
在古代,并沒有特定的漢字寫法,而且字形也會隨着朝代和書法家的不同而變化。然而,根據字形學的研究,可以看出祲兆的古代字形可能是「禁」,這個字形在現在的漢字中代表禁止。
1. 我們相信祲兆是神靈對于人類的警示。
2. 烏雲密布,狂風大作,這是飓風來臨的祲兆。
祲兆沒有常見的組詞。
預兆、征兆、兆頭
平靜、無法預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