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介胄的意思、介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介胄的解釋

(1).铠甲和頭盔。《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介胄生蟣蝨,民無所告愬。” 宋 周密 《齊東野語·二張援襄》:“有浮屍遡流而上,被介胄,執弓矢。”《水浒傳》第八十回:“不知詔意如何,未敢去其介胄。”

(2).披甲戴盔。《管子·小匡》:“介胄執枹,立於軍門。” 漢 賈誼 《新書·解縣》:“将吏戍者或介胄而睡。”《新唐書·來濟傳》:“遂不介胄而馳賊,沒焉。” 清 孔尚任 《桃花扇·争位》:“副淨扮 高傑 ,末扮 黃得功 ……俱介胄上。”

(3).甲冑之士。指武士。《陳書·魯廣達傳》:“爪牙背義,介胄無良。” 明 何景明 《點兵行》:“富豪輸錢脫籍伍,貧者驅之充介胄。” 清 黃鷟來 《甲戌夏至武威晤張蔚生先生喜而有賦》:“登堂來萬民,下及介胄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介胄是漢語中具有雙重詞性的軍事術語,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名詞義項(铠甲與頭盔的合稱)

指古代将士穿戴的防護裝備,即铠甲和頭盔的統稱。《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時引《漢書·嚴助傳》例證:“介胄之士,至今不耐暑濕”,此處“介胄”特指戰士的金屬護具,用以防禦兵器攻擊。古代戰争中,介胄是區分士兵身份的重要标志,《禮記·少儀》載“介胄則有不可犯之色”,體現其軍事象征意義。

二、動詞義項(穿戴铠甲的行為)

活用為動詞時表示披甲戴盔的武裝動作。《古代漢語詞典》援引《史記·绛侯周勃世家》典故:“介胄之士不拜”,此處描繪将士全副武裝時不便行跪拜之禮的狀态。這一用法在《韓非子·五蠹》中亦有體現:“铠甲不堅者傷乎體”,側面反映介胄穿戴的防護功能。

詞源考據

“介”原指堅硬甲片,《說文解字》釋為“象人着甲形”;“胄”從“冃”部,專指頭部護具。《廣韻》标注其讀音為“古拜切”(jiè)和“直祐切”(zhòu),現代漢語統讀為jiè zhòu。該詞屬軍事領域傳承詞彙,現代多用于曆史文獻解讀或特定成語(如“介胄之間”),日常使用頻率較低。

網絡擴展解釋

“介胄”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含義和用法:

一、基本解釋

  1. 名詞:铠甲和頭盔

    • 指古代戰士的防護裝備,如《史記》提到“介胄生蟣蝨”,形容铠甲厚重導緻衛生問題。宋代周密《齊東野語》中也有“被介胄,執弓矢”的描述。
  2. 動詞:披甲戴盔

    • 表示穿戴铠甲頭盔的狀态,如《管子》記載“介胄執枹,立于軍門”,指将士全副武裝守備。《周亞夫軍細柳》中“介胄之士不拜”則是活用為動詞,指穿戴盔甲的士兵不行跪拜禮。
  3. 引申義:指武士或軍人

    • 如明代何景明《點兵行》中的“貧者驅之充介胄”,将“介胄”代指士兵群體。

二、詞源與演變


三、使用場景

  1. 古籍文獻:多用于軍事語境,如《水浒傳》第八十回“未敢去其介胄”,強調将士的武裝狀态。
  2. 成語擴展:如“介胄之間”指戰場(宋·蘇洵《上韓樞密書》)。

四、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漢典》《史記》等古籍及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巴爾幹半島百萬雄師,百萬雄兵伴侶雹突把予卑菲禀服不爽草褐澄襟成童窗绡逴荦楚薮簇簇新大婚大圓智讀畫囤戶咄嗟便辦鵝不食草峨峨湯湯飯筥非語烽鼓桻子吩示咈咈呋喃西林附生蟲幹筆高頻龜鏡雇托橫行無忌壞人心術諱惡不悛尖子繼古開今金錢豹錦筵潏波覽見啰唆馬禁謾天謾地門類内助之賢切雲丘壟喪檢三精神鄉拾螢太陽黑子他媽巍峙無啥小會同寫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