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機化合物。無色無定形的固體,質地堅硬,有彈性,是構成昆蟲的皮和甲殼動物的甲殼的主要物質。
“殼質”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
一、化學與生物學定義
基本性質
殼質(chitin)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呈無色無定形固體,質地堅硬且富有彈性。它是昆蟲外骨骼、甲殼類動物(如蝦、蟹)外殼的主要成分,具有保護和支持生物體的功能。
别名與翻譯
在中文中,殼質也被稱為“幾丁質”,英文對應為chitin。
二、比喻義(成語用法)
在文學或口語中,“殼質”可引申為形容外表堅硬但内心脆弱的人或事物。例如:“他看似強勢,實則殼質般不堪一擊。” 此用法通過物質特性隱喻性格特點。
總結
如需進一步了解化學結構或生物學應用,可參考專業文獻。
殼質(ké zhí)是一個名詞,指的是貝類或其他動物體表覆蓋的硬物。它可以用來形容外殼堅硬、有保護作用的特性。
殼質的拆分部首是士(shì)和貝(bèi),其中士是邊旁,貝是主體。殼質的總筆畫數為19。
殼質這個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周南·士齊》一詩:“初之狩,獵于罴,止之防,猋之苗,喈之敖,鞫彼蕭曹,時維嚴冬,矢靡哿俨,士貝其翹。”這裡的“士貝”指的就是貝類的外殼。
殼質的繁體字為「殼質」。
在古代漢字中,殼質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比如在西漢時期的《說文解字》中,殼質的寫法為「殻質」。而在《康熙字典》中,則寫作「殼質」。
1. 這隻海螺的殼質非常堅硬,可以很好地保護裡面的生物。
2. 貝類的殼質有着豐富的顔色和紋理。
殼質的相關詞彙:
- 貝殼:指貝類的外殼。
- 殼片:指覆蓋動物體表的硬片。
- 殼體:指動物外部的硬質組織。
近義詞:殼體、外殼、殼片。
反義詞:軟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