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蘸筆書寫或繪畫。《新唐書·百官志二》:“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筆,皆即坳處,時號螭頭。”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七六:“東南不可無斯樂,濡筆親題第四園。” 清 劉珊 《插秧詞》:“縣官濡筆報風雨,一燈夜剔三易稿。”
“濡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蘸取墨汁進行書寫或繪畫”。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用毛筆蘸墨的動作,常見于傳統書畫或文書寫作場景。例如《新唐書》記載官員“和墨濡筆”處理公務。
文獻出處
用法與延伸
除字面動作外,也隱含“專注創作”或“記錄重要内容”的意味。例如清代劉珊《插秧詞》描述縣官“濡筆報風雨”,體現用筆記錄事務的鄭重态度。
相關詞語
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可參考《新唐書》及清代詩詞集。
濡筆是一個漢語詞彙,意為沾濕毛筆。該詞的拆分部首為水(氵)和筆,的筆畫共有11畫。此詞來源于古代認為用筆塗墨需要先将筆尖沾濕,因此稱之為濡筆。
在漢字的繁體中,濡筆的寫法與簡體基本相同,沒有明顯差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濡筆一詞的部首多有選擇性,可以是水(氵),也可以是毛(毛)或者用到兩者。古代的字形變化較多,但基本上就是将水和筆這兩個字形組合在一起,表示沾濕毛筆的意思。
以下是濡筆這個詞的一個例句:
例句:他沾濕濡筆,專心緻志地書寫。
組詞:濡墨(用濕潤的墨寫字)、濡染(沾濕)、濡濕(潤濕)、濡澤(潤物)、濡沐(修養罷)、濡飽(受飽)、濡欣(歡欣飯丸)。
近義詞:沾墨、潤筆、浸濕。
反義詞:幹筆、枯筆、不沾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