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蘸筆書寫或繪畫。《新唐書·百官志二》:“直第二螭首,和墨濡筆,皆即坳處,時號螭頭。” 清 龔自珍 《己亥雜詩》之一七六:“東南不可無斯樂,濡筆親題第四園。” 清 劉珊 《插秧詞》:“縣官濡筆報風雨,一燈夜剔三易稿。”
"濡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用毛筆蘸墨汁的動作,是書寫或繪畫前的準備步驟。以下從權威詞典和文獻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濡"
"筆"
組合義:以筆毫浸染墨汁,使之濕潤飽滿,便于書寫。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濡筆:謂蘸筆于墨。多指書寫前的準備動作。
例證: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濡筆題詩于壁。"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濡筆:〈書〉動詞,用毛筆蘸墨。
《辭源》(修訂本)
濡筆:以筆蘸墨。古人書寫前需潤筆,故亦代指寫作。
古代書寫儀式感
文人書寫前需"濡筆"理毫,體現對文字的敬畏。唐代張懷瓘《書斷》載:"王羲之蘸墨揮毫,必先靜心濡筆。"
引申為"執筆創作"
書法技法
繪畫術語
國畫中"濡筆"與"渴筆"相對,如清代恽壽平《南田畫跋》論:"皴染之法,有濡筆淋漓者,有渴筆焦墨者。"
(注:因古籍文獻無直接網絡鍊接,标注紙質權威出版物信息以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濡筆”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蘸取墨汁進行書寫或繪畫”。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用毛筆蘸墨的動作,常見于傳統書畫或文書寫作場景。例如《新唐書》記載官員“和墨濡筆”處理公務。
文獻出處
用法與延伸
除字面動作外,也隱含“專注創作”或“記錄重要内容”的意味。例如清代劉珊《插秧詞》描述縣官“濡筆報風雨”,體現用筆記錄事務的鄭重态度。
相關詞語
該詞在現代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研究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可參考《新唐書》及清代詩詞集。
碑志鬓飾薄狩部議參較襜衣誠悃麤人恫疑虛猲鬥雞走馬鵝阙罰金覆海高雅跟底句當刮目相見裹費恒河轟天紅通通霁峯急乎乎京冢救失炕陽袴帶篑籠蜫蟲靈志盤鴉鈚子箭譴出潛蛟困鳳親祠清節裡清雅絕塵泉扉讱言撒數瑟瑟縮縮升年失敬石頭人屬地碩輔特急天地君親師條枝町崖通才碩學土硃瓦珑王八聞命勿甯下陳纖弓小品文瑕瑜互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