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田地。《戰國策·趙策四》:“昔者 堯 見 舜 於草茅之中,席隴畝而廕庇桑,陰移而授天下傳。”《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 亮 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唐 杜甫 《兵車行》:“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魯迅 《墳·摩羅詩力說》:“吾若遷居植民地,當為其長,盡吾隴畝,為帝植麻。”
(2).草野,山野。《史記·項羽本紀》:“然 羽 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将五諸侯滅 秦 。” 明 唐順之 《告病疏》:“如遂廢不可復用,臣亦得沒齒隴畝,死無所恨。”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幹王洪寶制》:“欲出仕於妖門,動牽荊棘;欲隱跡於隴畝,無地容身。”
“隴畝”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典詞彙,其解釋可綜合如下:
田地、農田
指具體的耕作土地,常見于古代文獻。例如:
草野、山野
引申為自然環境或鄉野之地。如《戰國策·趙策四》提到“席隴畝而廕庇桑”,此處“隴畝”與自然場景相關。
“隴畝”既指實體農田,也承載文化隱喻,關聯古代農耕社會與平民階層的身份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其含義。
《隴畝》是一個漢語詞彙,它由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指田地的面積單位,相當于西北地區的“畝”,也叫做隴縣畝。
《隴畝》這個詞拆分為“阝”、“艹”和“畝”三個部首。
其中,“阝”是附屬部首,“艹”是草字頭部首,“畝”是指事物的部首。
根據筆畫來分,其中,“阝”有2畫, “艹”有3畫,“畝”有6畫。
《隴畝》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起源于我國古代經濟制度發展的需要,表示一種土地面積的計量單位。它在中國西北地區特别流行,因此被稱為隴縣畝。
對應的繁體字為「隴畝」。
在古代,《隴畝》這個詞的漢字寫法有一些不同。最早的寫法是「陸畝」,後來隨着文化的發展,寫法逐漸演變為「隴畝」。
1. 這片土地有一百隴畝。
2. 我的祖輩靠着辛勤勞動,種出了數百隴畝的莊稼。
隴畝(luǒng mǔ):指田地的面積單位
隴縣畝(luǒng xiàn mǔ):隴畝的别稱
近義詞:畝、畝地
反義詞:未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