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中雌黃的意思、口中雌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中雌黃的解釋

謂隨口更改言論不當處,如用雌黃蘸筆,塗改錯字。《文選·劉孝标<廣絕交論>》“雌黃出其唇吻” 李善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 王衍 字 夷甫 ,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參見“ 信口雌黃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口中雌黃"是漢語中常見的誤寫形式,正确成語應為"信口雌黃"。該成語典出《晉書·王衍傳》,本義指古人用雌黃(礦物顔料)塗改竹簡錯字,後引申為不顧事實隨意評說的行為。從漢語詞典角度可作如下解析:

一、詞源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南朝劉孝标注《世說新語》:"王衍每議,事若有不妥,隨即改更,世號口中雌黃"。《漢語大詞典》明确指出"信口"強調言語的隨意性,"雌黃"借代修改行為,合指不負責的言論。

二、語義演變 《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界定其現代含義為:"比喻不顧事實,隨口亂說或妄作評論",常含貶義。其語義重心從具體的修改動作,演變為對錯誤言論的肆意傳播。

三、語用特征 北京大學中文系《成語源流大詞典》指出,該成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與"信筆塗鴉"構成對仗,現代多用于批評媒體不實報道或學術不端行為,如:"某些自媒體信口雌黃的報道嚴重誤導公衆"。

四、辨析要點 與"胡說八道"的差異在于強調"修改事實"的動态過程,與"指鹿為馬"的區别在于側重"隨意篡改"而非刻意扭曲。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新華成語大詞典》特别标注其語用場合多涉及公共言論領域。

網絡擴展解釋

“口中雌黃”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釋義

“雌黃”指古代用于塗改錯字的黃色礦物顔料(主要成分為三硫化二砷)。成語原指隨口更正說錯的話,後演變為比喻言論前後矛盾、缺乏依據,或隨意更改觀點、歪曲事實。


來源與典故

  1. 曆史背景
    源自《晉書·王衍傳》:西晉名士王衍(字夷甫)善辯,但常隨意修改自己的言論,被稱為“口中雌黃”。
  2. 演變過程
    古代書寫用黃紙,寫錯時用雌黃塗抹修正。成語由此引申為“隨意塗改言論”。

用法與結構


與“信口雌黃”的關聯

兩者均含“隨意言論”之意,但區别在于:


示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晉書·王衍傳》或權威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報賽包裝箱卑行辯獻标新創異不求甚解不失毫厘裁琢慘肅除目犓牛除貧萃傱赕罰大卿端序烽鼓鳳凰窠風量鳳卣膏腴子弟臯澤光易關系戶紅高粱哄慫踝胫會昌胡攪蠻纏金鵶畸行快馬子令人切齒裡正龍跳虎卧偻啰夢雲餪女皮賴魄淵乾白啓錨拳拳在念屈柘取醉山叟生財盛積笙镛深化改革神話故事深切著白蛇淵囿十世單傳舒緩束藴邃谷貼餅子通德侮手侮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