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隨口更改言論不當處,如用雌黃蘸筆,塗改錯字。《文選·劉孝标<廣絕交論>》“雌黃出其唇吻” 李善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 王衍 字 夷甫 ,能言,於意有不安者,輒更易之,時號口中雌黃。”參見“ 信口雌黃 ”。
“口中雌黃”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雌黃”指古代用于塗改錯字的黃色礦物顔料(主要成分為三硫化二砷)。成語原指隨口更正說錯的話,後演變為比喻言論前後矛盾、缺乏依據,或隨意更改觀點、歪曲事實。
兩者均含“隨意言論”之意,但區别在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晉書·王衍傳》或權威詞典。
口中雌黃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言辭惡劣、極為毒舌的人。下面将對該詞進行拆分、解釋、來源以及提供一些例句。
口 (5畫):表示嘴巴的形象
中 (4畫):表示在嘴巴内部
雌 (12畫):表示雌性,泛指女性
黃 (11畫):人名用字,與“皇”字相近
《口中雌黃》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雌黃為一種毒草,因其顔色為黃色,所以被稱為“黃”。而“口中”則指的是嘴巴中含有雌黃。古時候,人們用雌黃來示衆那些嘴巴拖沓、說話刻薄的人。
繁體字口中雌黃和簡體字一樣,隻是對黃字進行了繁體化。
在古代文獻中,口中雌黃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常見的寫法如下:
- 含嘴瓜磚:描述嘴巴内含有雌黃的形象
- 口中雌黃:描述雌黃在嘴巴内部
- 口雌中黃:描述雌黃在嘴巴中部
- 黃入口中:描述黃色進入嘴巴
以下是一些例句,用來展示“口中雌黃”這個詞的用法:
1. 她每次發言都充滿了口中雌黃,讓人非常讨厭。
2. 這個人一直以來都以口中雌黃著稱,大家都不願意和他有過多的交往。
3. 她的批評總是帶着口中雌黃,讓人受傷而無法接受。
組詞: 嘴對雌黃,言辭毒舌
近義詞: 嘴臭,惡言惡語,惡毒語言
反義詞: 口甜心辣,言語溫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