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四聖谛的意思、四聖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四聖谛的解釋

佛教以苦、集、滅、道為四聖谛。又稱四谛。為 釋迦牟尼 最初說教的内容,是佛教基本教義之一。苦為生老病死等;集為妄心能生起種種惑業,感招苦果;滅為滅惑業而離生死之苦;道為八正道等,以能通于涅槃。《涅槃經·聖行品二》:“又有聖行所謂四聖諦,苦、集、滅、道,是名四聖諦。 迦葉 ,苦者逼迫相;集者能生長相;滅者寂滅相;道者大乘相。”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四聖谛是佛教的核心教義,由釋迦牟尼佛在成道後首次宣講,揭示了人生的本質、痛苦根源及解脫之道。其内容分為四部分:

一、苦谛(Dukkha Sacca):生命的本質是苦

  1. 八種苦:生、老、病、死、愛别離(與所愛分離)、怨憎會(與厭惡者相遇)、求不得(欲望未滿足)、五蘊熾盛(身心五蘊無常帶來的痛苦)。
  2. 苦的普遍性:佛教認為世間一切存在皆具“無常”特性,樂亦是苦的變相(如“壞苦”),本質仍是苦。

二、集谛(Samudaya Sacca):苦的根源

  1. 三毒:貪(對欲望的執着)、嗔(憎恨與排斥)、癡(無明,即對真相的無知)。
  2. 業力與輪回:無明引發行為(業),業力累積導緻生死輪回,形成苦的循環。

三、滅谛(Nirodha Sacca):苦的止息

  1. 涅槃:通過消除貪嗔癡,達到超越生死輪回的終極安甯狀态,即“涅槃”。
  2. 解脫本質:滅谛并非消極逃避,而是徹底斷除煩惱後的自由與覺悟。

四、道谛(Magga Sacca):滅苦的途徑

即八正道,包括正見(正确認知)、正思維、正語、正業(正當行為)、正命(合理謀生)、正精進、正念、正定(禅定修習)。此道為實踐方法,引導修行者走向解脫。

四聖谛是佛教對人生問題的系統性解答:從認識苦(苦谛),到追溯苦因(集谛),再指明解脫目标(滅谛),最後提供實踐路徑(道谛)。其核心在于通過智慧與修行,超越無明與執着,實現生命的終極自由。

網絡擴展解釋二

四聖谛的意思

「四聖谛」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佛教教義中的四個根本真理。它們分别是「苦谛」、「集谛」、「滅谛」和「道谛」。四聖谛是佛陀在悟道後所傳授的教誨,旨在揭示人類生活中的苦難、苦難的成因、擺脫苦難的方法以及達到解脫的道路。

拆分部首和筆畫

「四聖谛」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四」、「聖」和「谛」三個部分。

「四」是一個具有四個垂直線條的簡單漢字,屬于「一橫」部首,總共包含四畫。

「聖」是由「土」和「聖」兩個部分組成,「土」是一個左右結構的部首,表示與土地有關的意義;「聖」是一個由「立」和「王」兩個部分組成的漢字,表示貴重、神聖的意義。這個字總共包含九個筆畫。

「谛」是一個左右結構的漢字,由「言」和「氐」兩個部分組成,「言」是一個上下結構的部首,表示與言語有關的意義;「氐」則是表示有關真理的意義。總共包含六個筆畫。

來源和繁體字

「四聖谛」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中,是佛陀傳授給弟子的基本教導。後來這個概念在佛教教義中得到深入發展和解釋。

繁體字中的「四聖谛」為「四聖諦」。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四」字的上半部分的點是半個小圓圈,與現代字形不同。而「聖」字的「王」部分是由三個點組成的,不同于現代的簡化形式。

「谛」字也有不同的寫法,古代常使用的一種寫法是「訸」,它由「言」和「貝」兩個部分組成,表示囑咐或告誡的意義。

例句、組詞、近義詞、反義詞

例句:
佛陀教導衆生要從苦谛、集谛、滅谛和道谛中獲得智慧。
組詞:四谛實證、四谛理論、四谛觀、四谛思維等。
近義詞:四聖谛的近義詞是「四谛」。
反義詞:四聖谛的反義詞是指與四谛相反的觀念或理念。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