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水分少、不易變質、便于攜帶的食品。 漢 王充 《論衡·藝增》:“且 周 殷 士卒,皆賫乾糧。” 宋 樓鑰 《跋從子所藏書畫》:“問所攜,前則草履,復則乾糧。”《中國歌謠選·義和團打勝仗》:“儀和團上戰場,老百姓送乾糧。” 郭澄清 《大刀記》第一章:“在我們臨走的時候,還總是硬塞給我們幾個幹糧,讓我們路上吃。”
||同“ 乾糧 ”。 宋 文天祥 《至揚州》詩序:“顧馬辦乾糧,以備行役。”
“乾糧”是漢語詞彙,現通常寫作“幹糧”(因“乾”為“幹”的繁體字),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水分少、不易變質、便于攜帶的食品,主要用于外出或行軍時充饑。例如:古代士兵攜帶的炒米、炒面,現代的壓縮餅幹、饅頭、烙餅等均屬此類。
2. 曆史文獻引用
3. 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幹糧”泛指方便儲存、可直接食用的食物,如登山者攜帶的能量棒、餅幹等。郭澄清《大刀記》中“硬塞給我們幾個幹糧”即此類典型描述。
4. 繁體與簡體的區别 需注意“乾糧”是繁體寫法,中國大陸現行規範用字為“幹糧”,而“乾”在表示“幹燥”意時已簡化,但在其他含義(如“乾坤”)中仍保留原字形。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行軍食品或現代戶外幹糧種類,可參考曆史文獻或戶外生存指南類資料。
《乾糧》是指在幹旱的地區或軍隊出征時需要儲備和攜帶的食物,通常是幹燥的糧食,以保持較長時間的保存期限。
《乾糧》的拆分部首為“乙”和“米”,其中“乙”是右邊的一橫,表示是一個部首;“米”則是一個表示糧食的部首。它有七個筆畫。
《乾糧》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最早見于《晉書·慧皎傳》:“道士馮道藏求進,慧皎笑答,汝乃乾糧,何乃迂哉!”
《乾糧》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乾糧」
在古代,乾糧的漢字寫法為「乾」和「糧」。其中,「乾」寫作“幹”,表示食物是幹燥的;「糧」寫作“糧”,表示食物是谷類的。
1. 軍隊出征前,需要準備足夠的乾糧。
2. 在旅途中,他們靠着隨身攜帶的乾糧維持生活。
3. 由于幹旱,農民們隻能依靠乾糧度日。
1. 乾果:指曬幹後的水果。
2. 乾坤:指宇宙世界的天地。
3. 乾隆:指中國清朝時期的一位皇帝。
食糧、幹糧、過路費
鮮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