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乾糧的意思、乾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乾糧的解釋

指水分少、不易變質、便于攜帶的食品。 漢 王充 《論衡·藝增》:“且 周 殷 士卒,皆賫乾糧。” 宋 樓鑰 《跋從子所藏書畫》:“問所攜,前則草履,復則乾糧。”《中國歌謠選·義和團打勝仗》:“儀和團上戰場,老百姓送乾糧。” 郭澄清 《大刀記》第一章:“在我們臨走的時候,還總是硬塞給我們幾個幹糧,讓我們路上吃。”

||

同“ 乾糧 ”。 宋 文天祥 《至揚州》詩序:“顧馬辦乾糧,以備行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乾糧”是漢語中表示便攜食物的傳統詞彙,現多寫作“幹糧”,指經脫水、烘烤等工藝處理後的耐貯存食品。從詞源學角度分析,“乾”通“幹”,《說文解字》釋為“上出也”,引申為幹燥狀态;“糧”源自“糧”,《周禮》記載“行道曰糧”,特指旅途攜帶的食品。

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乾糧是“預先做好供外出食用的幹的主食”,具有體積小、耐儲存、便于攜帶三大特性。其制作工藝可追溯至先秦,《齊民要術》記載的“糗”即早期幹糧形态,将谷物炒熟後碾粉,加水即食。明代《天工開物》更詳述了“行軍糧”的制作技法,涉及蒸煮、曝曬等脫水工序。

在現代漢語語境中,該詞涵蓋壓縮餅幹、肉脯、脫水蔬果等品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預先做好的幹燥食品,外出時便于攜帶”,強調其應用場景包括行軍、旅行、應急儲備等特殊情境。考古發現印證了其實用價值,敦煌漢簡中存有戍邊将士領取“糒”(古代幹糧稱謂)的軍需記錄。

從語言學演變觀察,“乾糧”一詞的能指與所指具有時代特征:既保留着《詩經·大雅》“廼裹糇糧”的古典意象,又衍生出“能量棒”“速食包”等現代化轉義,體現了漢語詞彙在承襲中創新的特點。

網絡擴展解釋

“乾糧”是漢語詞彙,現通常寫作“幹糧”(因“乾”為“幹”的繁體字),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水分少、不易變質、便于攜帶的食品,主要用于外出或行軍時充饑。例如:古代士兵攜帶的炒米、炒面,現代的壓縮餅幹、饅頭、烙餅等均屬此類。

2. 曆史文獻引用

3. 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幹糧”泛指方便儲存、可直接食用的食物,如登山者攜帶的能量棒、餅幹等。郭澄清《大刀記》中“硬塞給我們幾個幹糧”即此類典型描述。

4. 繁體與簡體的區别 需注意“乾糧”是繁體寫法,中國大陸現行規範用字為“幹糧”,而“乾”在表示“幹燥”意時已簡化,但在其他含義(如“乾坤”)中仍保留原字形。

提示: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行軍食品或現代戶外幹糧種類,可參考曆史文獻或戶外生存指南類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安綏寶思撥蠟巉險撐刺城市居民春坊春瘴打麥颠波電闼調曲飯帚浮桴父艱共首孤立寡與黑心眼子和一槐館懷金拖紫虎館會食獲命活契虎穴狼巢狐掖兼祧蠒足叫駡經藏給事中九殒卷甲倍道均布句圖款紋廉方臨飨鹭約鷗盟明犀溺沒平畦錢品秦歡晉愛栖鳥于泉窮目蛩氈棄卧若斯生物武器省閲師兵飾繕詩書發冢損心孫婿投酒紊紛無憑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