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妄言。 漢 陸賈 《新語·明誡》:“謬語出於口,則亂及萬裡之外。”《新五代史·劉贇傳》:“ 道 既行,謂人曰:‘吾平生不為謬語人,今謬語矣!’” 元 關漢卿 《謝天香》第三折:“我又不曾吃酒,豈有謬語?”
(2).隱語。《左傳·宣公十二年》“有麥麴乎” 晉 杜預 注:“軍中不敢正言,故謬語。”
謬語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
指錯誤的言論或荒謬的說法,強調内容違背事實或邏輯。
字源解析:
合并釋義:即“虛妄不實之言”。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12年。
常見于批判性語境,多指違背常理的言論。例如:
“世多似是而非,虛僞類真,故謬語深惑人心。”
此句出自東漢王充《論衡·書虛》,批評虛假言論的迷惑性。
來源:《論衡校釋》,中華書局,1990年。
現代漢語中屬書面化、陳舊用語,多被“謬論”“謠言”等替代,但保留于學術讨論或曆史文本分析中。
權威界定:
“謬語:不真實的、不合邏輯的言論。”(《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該詞承載對言論真實性的批判,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否定含義。
“謬語”并非現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彙,其含義需結合構詞法和語境推測:
字面解析
可能的使用場景
注意區分
建議在具體語境中結合上下文理解,若為學術寫作或正式場合,推薦使用“謬誤”“悖論”“妄言”等規範詞彙。若發現是拼寫錯誤,可提供原句進一步分析。
拔拂擺對匾額乘羨傳道受業當鍋當着矮人,别說矮話點厾短計對内阿世取容煩字俯偻頫聽公粥鈎搭廣潟還軒邯鄲汗法好是狐狸架車焦茅雞瓜寄居官巨匠俊器鋸鲨空竭覽觀留底龍沫每日價門獎眇指名姝蔫紅偏精豈钜清悫龜茲伎筌相桡敗翣柳善後借款合同勝侶石爛江枯什伍守愚鼠膠輸小搜緝屯合脫粒王猷棹鼯鼠技汙漬險僥賢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