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圣谛的意思、四圣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圣谛的解释

佛教以苦、集、灭、道为四圣谛。又称四谛。为 释迦牟尼 最初说教的内容,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苦为生老病死等;集为妄心能生起种种惑业,感招苦果;灭为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道为八正道等,以能通于涅槃。《涅槃经·圣行品二》:“又有圣行所谓四圣諦,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諦。 迦叶 ,苦者逼迫相;集者能生长相;灭者寂灭相;道者大乘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四圣谛是佛教教义的核心理论之一,源自佛陀成道后首次宣讲的教法,汉语中亦称为“四真谛”或“四谛法”。其内容包含苦、集、灭、道四个真理,旨在揭示生命的本质和解脱的路径,具体释义如下:

  1. 苦谛(Dukkha)

    指众生皆无法避免的苦痛本质,包括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等八苦。佛陀在《大般涅槃经》中强调“一切行苦”,即世间一切现象皆具无常性,故本质为苦。

  2. 集谛(Samudaya)

    阐明苦的根源在于贪爱(Trishna)与无明(Avidya)。《杂阿含经》卷十二指出,执著于感官欲望与错误认知,导致业力轮回。集谛揭示因果链条的运作原理,称为“十二因缘”。

  3. 灭谛(Nirodha)

    指通过修行可达到的涅槃境界,即彻底断除烦恼与苦的止息。《清净道论》第十六章描述此为“贪嗔痴的熄灭”,是超越轮回的终极目标。

  4. 道谛(Marga)

    通往涅槃的实践方法,即“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法句经》第183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概括了道谛的伦理与禅修内涵。

四圣谛构成佛教哲学的理论闭环,被南传上座部与汉传大乘共同奉为根本教义。其系统性在《增一阿含经》卷十四中被总结为“初转法轮”,标志着佛陀教化众生的起点。

网络扩展解释

四圣谛是佛教的核心教义,由释迦牟尼佛在成道后首次宣讲,揭示了人生的本质、痛苦根源及解脱之道。其内容分为四部分:

一、苦谛(Dukkha Sacca):生命的本质是苦

  1. 八种苦:生、老、病、死、爱别离(与所爱分离)、怨憎会(与厌恶者相遇)、求不得(欲望未满足)、五蕴炽盛(身心五蕴无常带来的痛苦)。
  2. 苦的普遍性:佛教认为世间一切存在皆具“无常”特性,乐亦是苦的变相(如“坏苦”),本质仍是苦。

二、集谛(Samudaya Sacca):苦的根源

  1. 三毒:贪(对欲望的执着)、嗔(憎恨与排斥)、痴(无明,即对真相的无知)。
  2. 业力与轮回:无明引发行为(业),业力累积导致生死轮回,形成苦的循环。

三、灭谛(Nirodha Sacca):苦的止息

  1. 涅槃:通过消除贪嗔痴,达到超越生死轮回的终极安宁状态,即“涅槃”。
  2. 解脱本质:灭谛并非消极逃避,而是彻底断除烦恼后的自由与觉悟。

四、道谛(Magga Sacca):灭苦的途径

即八正道,包括正见(正确认知)、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当行为)、正命(合理谋生)、正精进、正念、正定(禅定修习)。此道为实践方法,引导修行者走向解脱。

四圣谛是佛教对人生问题的系统性解答:从认识苦(苦谛),到追溯苦因(集谛),再指明解脱目标(灭谛),最后提供实践路径(道谛)。其核心在于通过智慧与修行,超越无明与执着,实现生命的终极自由。

别人正在浏览...

安贞白冠氂缨白粳并称仓胥産地长壍臣属捶骨沥髓第序儿女之债泛荡发扬蹈励诽訿抚藏斧子还带涵潢黑水靺鞨横行逆施鹤舟候逻黄粱美梦逭劳会报燋烂阶坎迳涉进退触藩鞙佩来浪灵川鳞鳍路心靡乱撚髭拍案叫绝幈风破妄汧国前头人晴晕取成覰见宂赘三光三千八万沈屯庶男熟献耸观碎步宿夜探官腾口铁范庭庑无念无所不谈晞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