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胡旋舞的意思、胡旋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胡旋舞的解釋

古代西北民族的舞蹈。出自 中亞 的 康國 , 唐 時傳入,以各種旋轉動作為主。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俳優》:“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於一小圓毬子上舞,縱橫騰踏,兩足終不離於毬子上,其妙如此也。”《新唐書·禮樂志十一》:“胡旋舞,舞者立毬上,旋轉如風。” 唐 白居易 《胡旋女》詩:“弦鼓一聲雙袖舉,迴雪飄颻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元 陳以仁 《存孝打虎》第一折:“宴罷歸來胡旋舞,丹青寫入畫圖看。” 清 趙翼 《兒輩為餘暖壽》詩:“驚掌臨風胡旋舞,返腰貼地倒剌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胡旋舞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西域樂舞,源自中亞粟特地區(今烏茲别克斯坦一帶),盛行于唐代。其名稱可從漢語詞義與曆史文化背景兩方面解析:

一、漢語詞義解析

  1. 「胡」

    古漢語中泛指北方或西域民族。《說文解字》釋:「胡,牛顄垂也」,後引申為「外族」之稱。此處特指中亞昭武九姓國(如康國、石國)。

  2. 「旋」

    本義為轉動,《說文》:「旋,周旋,旌旗之指麾也」,引申為急速旋轉。

  3. 「舞」

    即舞蹈,《爾雅·釋訓》:「舞,動其容也」。

    綜上,「胡旋舞」即「西域傳來的急速旋轉之舞」,其名稱直指舞蹈的核心動态特征。

二、舞蹈特征與曆史記載

  1. 動作特點

    以快速連續旋轉為核心,舞者于小圓毯上「縱橫騰踏,兩足終不離于毯上」(《樂府雜錄》),展現高超平衡技巧。

  2. 表演形式

    多由胡人男女舞者表演,着錦緞胡服、佩鈴铛,伴奏以鼓笛(《通典·樂六》載:「舞急轉如風,俗謂之胡旋」)。

  3. 流行時期

    唐代開元、天寶年間風靡宮廷與民間,唐玄宗、楊貴妃皆善此舞(白居易《胡旋女》:「中有太真外祿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三、文化影響與文獻佐證


參考文獻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點校本)
  2. 杜佑《通典·樂六》(浙江古籍出版社)
  3. 段安節《樂府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
  4. 歐陽修《新唐書·禮樂志》(中華書局)
  5. 白居易《胡旋女》(《全唐詩》卷四二六)
  6. 元稹《胡旋女》(《元稹集》卷二十四)
  7.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藝術全集·舞蹈卷》
  8.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三聯書店)

網絡擴展解釋

胡旋舞是唐代盛行的西域舞蹈,源自中亞康國(今烏茲别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其核心特點為快速旋轉動作,故得名“胡旋”。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起源與傳入

胡旋舞最初為西域康居、米國等地的民間舞蹈,唐代通過朝貢和商貿活動傳入長安,成為宮廷和民間流行的藝術形式。白居易《胡旋女》中明确提到“胡旋女,出康居”,印證了其西域背景。

二、舞蹈特點

  1. 動作風格:以急速旋轉為主,舞者“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白居易詩句),動作輕盈且節奏鮮明。
  2. 表演形式:部分記載提到舞者在小圓球上表演,需“縱橫騰踏,兩足終不離球”(《樂府雜錄》),展現高超平衡技巧。
  3. 服飾與伴奏:舞者多穿紅色綢衣、金線裙,配以腰鼓;音樂以打擊樂為主,突出奔放節奏。

三、曆史影響

四、文獻與文物佐證

敦煌壁畫和唐三彩中常見胡旋舞形象,舞者張臂旋轉的姿态與文獻描述高度吻合。此外,《新唐書》《樂府雜錄》等史籍均記載了其表演細節。

如需更完整的史料或圖像資料,可參考《樂府雜錄》《新唐書·禮樂志》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背義負恩並頭紅撥給猜矯常川鋤艾鉏畬粗使大勢燈市刁風敵對都廳鬥葉放船蝮蛇螫手,壯士解腕羹沸犷俗輨鍵骨鲠弘和荒人患肆灰軀糜骨火浣布交通站精材娟麗開口飯棱邊龍飛榜陋巷律科茅廁彌至睦睦南柯蟻平拱七元髯麗尚辭賞進上智下愚剡溪興失迷實時水遞鋪說導伺舋死中求生太溪他山攻錯忝顔銅貝痛惡坨商頑磁微門五猖歇息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