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西北民族的舞蹈。出自 中亞 的 康國 , 唐 時傳入,以各種旋轉動作為主。 唐 段安節 《樂府雜錄·俳優》:“舞有骨鹿舞、胡旋舞,俱於一小圓毬子上舞,縱橫騰踏,兩足終不離於毬子上,其妙如此也。”《新唐書·禮樂志十一》:“胡旋舞,舞者立毬上,旋轉如風。” 唐 白居易 《胡旋女》詩:“弦鼓一聲雙袖舉,迴雪飄颻轉蓬舞,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元 陳以仁 《存孝打虎》第一折:“宴罷歸來胡旋舞,丹青寫入畫圖看。” 清 趙翼 《兒輩為餘暖壽》詩:“驚掌臨風胡旋舞,返腰貼地倒剌身。”
胡旋舞是唐代盛行的西域舞蹈,源自中亞康國(今烏茲别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其核心特點為快速旋轉動作,故得名“胡旋”。以下是詳細解析:
胡旋舞最初為西域康居、米國等地的民間舞蹈,唐代通過朝貢和商貿活動傳入長安,成為宮廷和民間流行的藝術形式。白居易《胡旋女》中明确提到“胡旋女,出康居”,印證了其西域背景。
敦煌壁畫和唐三彩中常見胡旋舞形象,舞者張臂旋轉的姿态與文獻描述高度吻合。此外,《新唐書》《樂府雜錄》等史籍均記載了其表演細節。
如需更完整的史料或圖像資料,可參考《樂府雜錄》《新唐書·禮樂志》等原始文獻。
胡旋舞是指一種源自西亞和中東的舞蹈形式,也稱作“踏踩”,它以旋轉、轉動和顫動的動作為特點,既代表了力量和活力,又表達了激情和歡樂。
胡旋舞的拆分部首是“月”和“立”,它的總筆畫數為16畫。
“胡旋舞”一詞是由胡人(指中亞的遊牧民族胡人)的舞蹈方式得名的,源自于古代中國北方地區人們對中亞胡人的起舞方式的描述。
繁體字“胡旋舞”的寫法為「胡旋舞」,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常常隨着不同朝代和地域的變化而有所不同。關于“胡旋舞”的古代寫法暫時沒有确切的記錄和資料。
1. 音樂響起,舞者們扭動着身體,翩翩起舞,一曲胡旋舞将現場氛圍推向高潮。
2. 她如陀螺一般在舞池中轉動,優雅地表演胡旋舞。
1. 胡亂扭動
2. 旋轉舞蹈
1. 旋轉舞
2. 回旋舞
1. 靜止
2. 定點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