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孰與的意思、孰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孰與的解釋

(1).與誰。《公羊傳·宣公十五年》:“ 莊王 曰‘子去我而歸,吾孰與處于此?吾亦從子而歸爾。’”《史記·孟嘗君列傳》:“ 齊 無 秦 ,則天下集 齊 , 親弗 必走,則 齊王 孰與為其國也!”《新唐書·韓翃傳》:“時有兩 韓翃 ,其一為刺史,宰相請孰與, 德宗 曰:‘與詩人 韓翃 。’” 元 王實甫 《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人生長遠别,孰與最關親?不遇知音者,誰憐長歎人?”

(2).猶言何如。意謂還不如,常用于反诘語氣。《荀子·天論》:“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 漢 班固 《東都賦》:“且夫僻界 西戎 ,險阻四塞,脩其防禦,孰與處乎土中。”《周書·杜杲傳》:“若使 齊 寇乘之,則彼此危矣。孰與心忿悔禍,遷慮改圖。”

(3).比對方怎麼樣,表示疑問語氣。用于比照。《墨子·耕柱》:“ 巫馬子 謂 子墨子 曰:‘鬼神孰與聖人明智?’”《戰國策·齊策一》:“我孰與城北 徐公 美?”《史記·範雎蔡澤列傳》:“功彰萬裡之外,聲名光輝傳於千世,君孰與 商君 、 吳起 、大夫 種 ?” 宋 王安石 《酬王濬賢良松泉二詩·松》:“試問蒼官值歲寒,戴白孰與蒼然好?” 明 徐渭 《自為墓志銘》:“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潔而死者衆矣,乃 渭 則自死,孰與人死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孰與”是文言文中的常見詞組,其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分為以下三種用法:

一、基本含義解析

  1. 表比較選擇
    譯為“與……相比,哪一個更……”,常用于比較兩者優劣。
    例:《荀子·天論》中“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推崇天而思慕它,哪裡比得上把天當作物來畜養而控制它?)

  2. 表反問語氣
    譯為“哪裡比得上”“還不如”,通過反問強調選擇傾向。
    例:班固《東都賦》“脩其防禦,孰與處乎土中?”(加強防禦,哪裡比得上居于中原?)

  3. 表疑問對象
    譯為“與誰”,用于詢問對象。
    例:《史記·孟嘗君列傳》“齊王孰與為其國也?”(齊王能與誰一起治理國家?)

二、典型例句補充

三、構詞解析

若需更多例證或深入分析,可參考漢典、滬江詞典等權威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孰與》是一個出現在古代漢語中的詞語,它的意思是“哪一個”。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左邊是“子”,右邊是“丷”。它的筆畫數目是7畫。《孰與》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一般認為它可能起源于古代蔔辭中的用語“爻于”,意為“哪一個”。後來,演變成了《國語•晉語》中使用的“孰與”,表達相同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孰與》的寫法是“孰與”。這裡的“與”是“與”的繁體字形式,意思也是“和”。它的部首是“個”,筆畫數目是4畫。繁體字的使用在不同的地區和場合中有所不同,而現代漢字書寫主要使用簡體字,因此現代人更習慣用《孰與》的簡化形式。 在古時候,漢字的書寫形式和現代有所不同。《孰與》在古代的寫法是類似于上下對稱的“子口”。這種形式存在于甲骨文、金文等古代字體中。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逐漸演變為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樣子。 下面是一些例句,幫助理解《孰與》的用法和意義: 1. 孰與為善?- 哪一個做善事呢? 2. 孰與為惡?- 哪一個做惡事呢? 3. 孰與相伴?- 和哪一個在一起呢? 除了《孰與》之外,還有一些與其相關的詞語可以了解一下。其中,近義詞是“何者”。反義詞則是“毋與”,意為“不是哪一個”。 綜上所述,通過對《孰與》這個詞語的解析,我們了解到了它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字形式以及古代漢字寫法等方面的信息。同時,還了解到了相關的例句、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一步豐富了我們對這個詞語的認識。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