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期的意思、師期的詳細解釋
師期的解釋
出師的日期。《左傳·隱公十年》:“癸丑,盟于 鄧 ,為師期。” 宋 徐夢莘 《三朝北盟會編》卷六一:“令 程昌禹 上流進兵,以候師期。” 清 夏燮 《中西紀事·定海二次殉難》:“因師期已迫,故建土城,設 久安 、 長治 二門。”
詞語分解
- 師的解釋 師 (師) ī 教人的人:老師。導師。師傅。師生。師徒。師德。良師益友。好(刼 )為人師。 擅長某種技術的人:工程師。醫師。技師。 效法:師法古人。 榜樣:師範。 指由師徒或師生關系産生的:師母。師兄
- 期的解釋 期 ī 規定的時間,或一段時間:定期。限期。期限。學期。 量詞,用于刊物或其他分期的事物:第五期。 盼望,希望:期望。期冀。期盼。期待。 限度:“征斂無期求索無度”。 必,決定:“期死,非勇也”。 〔
專業解析
師期,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師”和“期”兩個語素構成,屬于偏正式合成詞。其核心含義指的是軍隊出征或采取軍事行動所确定的日期或期限。
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
詞義解析:
- 師: 本義指軍隊。《說文解字》:“師,二千五百人為師。”引申為軍隊、軍事行動、戰争等義。
- 期: 本義指預定的時間、日期。《說文解字》:“期,會也。”引申為約定的時日、期限、期望等義。
- 師期: “師”修飾“期”,意為“軍事行動(出兵)的日期/期限”。這個詞強調的是軍事行動在時間上的确定性或計劃性。
-
用法與語境:
- 古代軍事用語: “師期”主要用于古代文獻和軍事語境中,指預先确定的出兵日期或軍事行動開始的時限。
- 強調計劃性: 使用該詞通常表明軍事行動是經過籌劃、有明确時間安排的。
- 正式文書: 多見于史書、奏章、檄文等正式或書面語體中。例如:
- “今已定師期,克日進讨。” (意為:現在已經确定了出兵的日期,限定日期進軍讨伐。)
- “延誤師期,軍法從事。” (意為:延誤了軍隊出發的期限,按軍法處置。)
-
現代使用:
- 在現代漢語中,“師期”是一個非常生僻的詞彙,幾乎不再使用于日常口語或現代書面語中。
- 其含義已被更常用的詞語所替代,如“出兵日期”、“開戰時間”、“行動期限”等。
- 主要出現在研究古代曆史、軍事或閱讀古籍文獻時。
-
相關詞彙:
- 出師: 派出軍隊作戰。
- 班師: 調回出征的軍隊,也指出征的軍隊勝利歸來。
- 克期: 嚴格限定日期。
- 限期: 指定的不許超過的日期。
“師期”是一個古漢語軍事術語,意指軍隊出征或采取軍事行動所确定的日期或期限。它強調軍事行動在時間上的計劃性和确定性,主要用于古代文獻和正式軍事文書中。在現代漢語中已極為罕見,屬于生僻詞。
網絡擴展解釋
“師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文獻及現代解釋綜合如下:
一、基本釋義
師期(拼音:shī qī)指軍隊出師或出征的預定日期。其中“師”指軍隊,“期”指約定的時間或期限,組合後特指軍事行動中确定的出兵時間。
二、詞源與文獻例證
-
古代典籍記載
- 《左傳·隱公十年》提到:“癸丑,盟于鄧,為師期。”此處“師期”即諸侯會盟後商定出兵的日期。
- 宋代《三朝北盟會編》卷六一記載:“令程昌禹上流進兵,以候師期。”表明軍事行動需等待統一部署的時間。
- 清代《中西紀事》中亦有類似用法:“因師期已迫,故建土城,設久安、長治二門。”
-
現代解釋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如古漢語研究或軍事史讨論。
三、相關拓展
- 構詞分析:“師”在古漢語中常指軍隊(如“出師未捷”),而“期”強調時間節點,組合後凸顯軍事行動的規劃性。
- 近義詞:出師日、行期(軍事語境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軍事術語或文獻用例,可參考《左傳》《三朝北盟會編》等原始史料。
别人正在浏覽...
白區兵木毖湧扯巴城保慈恕竄亡躭飲短蕃匠放參訪尋梵衲墳陵縛綁扶擁幹貝梗目更長夢短逛蕩光心含文猴栗霍铎簡除角犀潔藏捷得箕踞集糅擠壓俊上炕寝憐貧惜老摩挲石廟庭密藏滅倫摹想木栅鳥谷棄疾崎曲全量悛志裙帔濡筆三徽世網說骖素飡邃館肅爽跆籍擡敬歎黃犬貪耄天子外庸消耗席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