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窠臼。《朱子語類》卷四五:“ 時舉 説文字,見得也定,然終是過高而傷巧,此亦不是些小病痛,須要勇猛精進,以脫此科臼始得。” 明 唐順之 《與洪方洲郎中書》:“胸中讀書作文拟少覺輕省否?若精神尚隻在此科臼中盤桓沿洄,則是於本來面目未可謂真有見也。” 清 張之洞 《讀古人文集》:“再思其次,則《采菽堂古詩選》、坊行《五詩别裁》,雖有科臼,然平正不入惡道。”
“科臼”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兩種解釋:
同“窠臼”的異寫(主要見于古籍文獻)
根據考證,“科臼”是“窠臼”的異體寫法,原指石臼或模具,引申為陳舊的格式、套路或框架。例如:
象征權謀或詭計(少數現代釋義)
提出“科臼”為成語,指通過巧妙手段達到目的,其中“科”象征木棒,“臼”象征臼杵,暗喻權謀策略。但此解釋缺乏古籍佐證,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
使用建議:
科臼(kē jiù)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以科學的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它可以指科學方法、科學途徑和科學思維等。
科臼的拆分部首是「禾」和「臼」。其中,「禾」是草的意思,表示與植物有關;「臼」則表示磨碎食物的器具。
科臼的總筆畫數為10,其中「禾」的筆畫數為5,「臼」的筆畫數為5。
科臼一詞的來源較為簡單明了,是由「科」和「臼」兩個字組合而成的。其中,「科」意為科學,指研究和發現自然規律的一種方法;「臼」則表示磨粉用的器具。
科臼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并無太大差異,仍然是「科臼」。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差異。在古時候,「科臼」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整體的意思和用法并無太大變化。
古代漢字寫法示例:
科: 考 → 田
臼: 㝮 → 呂口
1. 科學家通過科臼的方式解決了這個複雜的問題。
2. 我們應該積極運用科臼的思維方式,提高問題解決能力。
3. 這本書向讀者們介紹了一種全新的科臼方法。
組詞:科學、科學家、科學研究、科學方法。
近義詞:科研、研究、學術。
反義詞:迷信、不科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