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亡國的孑遺。 唐 韓愈 《曹成王碑》:“先王讨 蔡 ,實取 沔 蘄 安 黃 ,寄惠未亡。”
(2).舊指婦女的丈夫死後,喪服未滿之時。 唐 白居易 《判得辛氏夫遇盜而死遂求殺盜者而為之妻或責其失貞行之節不伏》:“況居喪未卒,改適無文。苟失節於未亡,雖復仇而何有?”
(3).見“ 未亡人 ”。
未亡
“未亡”在現代漢語中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守寡的委婉表述
指丈夫去世後妻子尚未再嫁的狀态,屬書面化表達。如“未亡人”即寡婦的自稱或他稱,源自古代喪禮語境,強調生者與亡者的關聯性。《漢語大詞典》釋為“舊時寡婦自稱”,體現傳統禮制對女性身份的定義。
引申的存續狀态
在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可泛指“尚未消亡”,如“文化未亡”喻指文明延續性。此用法需結合具體文本,現代漢語已較少獨立使用。《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指出其構詞邏輯為“未”+“亡”,強調“存在狀态的持續性”。
使用場景與演變
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詞典線上版本需訂閱訪問,此處标注紙質版頁碼;公開網絡資源如中國語言文字網(www.china-language.edu.cn)提供部分詞條檢索,但未亡釋義需參考權威出版辭書。)
“未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核心解釋如下:
亡國孑遺
指國家滅亡後幸存的遺民。例如唐代韓愈《曹成王碑》中“寄惠未亡”即表達此意。
喪夫婦女的守喪期
舊時特指婦女在丈夫去世後,喪服未滿的時期。如白居易判詞中提到“苟失節於未亡”,即強調守喪期間的行為規範。
如需進一步探究古籍例句或文學用法,可參考《曹成王碑》、白居易判詞等文獻來源。
白洋洋白雲士變揭薜荔衣兵舍博沽蔡女參驗草馬柴米超産抄寫茶引鋤犁到坐疊踵鬥姑娘貳行飛班酆匣負責任幹略臯夔官禮寒煤黑龍江省瘊子徽塵回黃轉綠夥并活閻王加笄進祝急早可不道摳迎闊懷冷宮邙山貿財煤黑油名公钜卿盤擗批鬭潛韬騎步鵲相人體身不由主沈悫雙鬟説到大天淑問讨亡剔目偷佞吐字未殊五眼雞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