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舍錢財。《晉書·沮渠蒙遜載記》:“ 蒙遜 升 南景門 ,散錢以賜百姓。” 唐 韓愈 《論佛骨表》:“百十為羣,解衣散錢,自朝至暮。”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畿輔·淹九》:“中貴人多以是日散錢施齋。”
零散的錢币。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諾臯記上》:“及明, 王清 率子孫薪之,復掘其根,根下得大甕二,散錢實之, 王清 因是獲利而歸。”
“散錢”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sàn qián,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施舍錢財
指将錢財分發給他人,通常帶有慈善或布施的性質。例如:
零散的錢币
指分散、不成整數的錢币。例如:
這兩個含義在古籍和現代文獻中均有記載,需根據具體語境判斷。例如,“散錢”用于宗教活動或赈濟時多指“施舍”,而描述財物狀态時則指“零散錢币”。
《散錢》是一個常見的詞彙,可以指代贈與他人零錢的行為,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大手大腳、慷慨的性格。
《散錢》的拼音為sàn qián。它由“散”和“錢”兩個字組成,其中“散”是由“攵”和“乚”兩個部首構成,擁有12個筆畫;“錢”是由“钅”和“千”兩個部首構成,擁有10個筆畫。
《散錢》一詞來源于古代漢字的用法,它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繁體字“散錢”保留了最初的寫法,呈現出古風的美感。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對于“散錢”,古時候的寫法是“㠰錢”,這種獨特的字形使得文字更加具有藝術性。
1. 他把口袋裡的零錢散錢給了乞丐。
2. 老闆大手大腳,經常散錢給員工作為獎勵。
1. 散漫
2. 分錢
3. 散布
4. 散場
5. 散步
1. 零錢
2. 鈔票
1. 收錢
2. 存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