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守常法;按照常規。《管子·侈靡》:“故法而守常,尊禮而變俗。” 尹知章 注:“謂古法得其法者,則守常故而不革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鮑丘水》:“山水暴發,則乘遏東下;平流守常,則自門北入,灌田歲二千頃。” 唐 元稹 《中書省議舉縣令狀》:“選授者例無異績,尚得四考守常;舉薦者縱未殊尤,豈可二年便罷。” 清 龔自珍 《春秋決事比答問第一》:“吏也者,守常奉故,直而弗有。”
“守常”是一個漢語詞語,在不同語境中具有以下含義:
指固守常法、遵循常規,強調不偏離傳統規範或道德準則。它既包含對秩序的遵守,也包含對傳統文化的繼承。
在道家思想中,“守常”還與“複命”“歸根”等概念關聯,如《老子》通過道的運行方式闡釋守常的哲學内涵。
以上解析綜合了古籍文獻和現代應用場景,如需具體語句出處可進一步查閱《淮南子》《管子》等典籍。
《守常》是一個成語,意為堅守正道、堅守正義。它強調了在生活中、工作中始終保持正确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
《守常》這個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宀和巛。宀表示"宇宙",巛表示"河流"。
總共有10畫,按照筆畫順序依次是:豎、橫、橫、橫折、豎、撇、捺、撇、豎鈎、豎鈎。
《守常》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書經·周書·憲政篇》中。由于其深刻的内涵和廣泛的應用,逐漸被人們廣泛使用。
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筆畫稍有不同。
在古時候,守常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它由宀部、口部和心部組成,總共有12畫。這種寫法主要在楚系、虞系和豫系的金文中出現。
1. 他守常秉正,從不動搖。
2. 不管遇到什麼誘惑和困難,我們都要堅守常道。
守正、守信、守節、守紀、守規、守法
堅守、秉持、遵守、堅持、遵循
背離、違背、背道而馳、違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