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孔子 弟子 冉耕 的字。《論語·雍也》:“ 伯牛 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朱熹 集注:“ 伯牛 , 孔子 弟子,姓 冉 ,名 耕 。‘有疾’,先儒以為癩也……‘自牖執其手’,蓋與之永訣也。”後詩文中以“伯牛之疾”指不治的惡疾。
(2).古地名。《左傳·成公三年》:“三年春,諸侯伐 鄭 ,次于 伯牛 ,讨 邲 之役也。” 杜預 注:“ 伯牛 , 鄭 地。”
“伯牛”一詞主要有兩層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人物背景來理解:
身份背景
冉耕(約公元前544年—?),字伯牛,春秋時期魯國陶(今山東定陶)人,是孔子門下“德行科”傑出弟子之一,與顔淵、闵子骞并稱。他比孔子小7歲,曾任魯國中都宰,以德行高尚著稱。
典故與評價
《論語·雍也》記載,伯牛患惡疾(可能為麻風病),孔子探病時從窗外握其手,悲歎“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成為“伯牛之疾”這一典故的出處,後世用以代指不治之症。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強調,這一場景體現了孔子對弟子的痛惜與對天命的感慨。
《左傳·成公三年》提到“諸侯伐鄭,次于伯牛”,此處“伯牛”為春秋時期鄭國地名,具體位置已不可考。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論語》原文及《左傳》相關注釋。
伯牛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它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物的形象像牛一樣剛強、堅毅。
拆分部首和筆畫:伯牛這個詞的部首是人字旁和牛字旁,其中人字旁是主要部首。
伯牛的總筆畫數是10畫。
來源:伯牛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一篇文章中。莊子将伯牛比作了一個心地剛強堅毅的人。
繁體:伯牛的繁體字是「伯牛」。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伯牛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主要是用「伯牛」這兩個字來代表。
例句:1. 他的意志力如同伯牛一樣堅定。
2. 這個團隊需要一個有伯牛精神的領導者。
組詞:伯牛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如伯牛精神、伯牛力量等。
近義詞:伯牛的近義詞可以是剛毅、堅定、剛強。
反義詞:伯牛的反義詞可以是懦弱、軟弱、靈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