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mper harvest year] 禾谷豐收的年歲
豐年。 唐 錢起 《江行無題》詩之三一:“岸草連荒色,村聲樂稔年。” 清 曹寅 《經郯城從行摘柿偶述》詩:“稔年餘木實,窪地喜天晴。”
"稔年"一詞的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稔年(rěn nián)指禾谷豐收的年歲,即農作物成熟、收成豐厚的年份。該詞由“稔”(莊稼成熟)與“年”(時間單位)組合而成,多見于古代文獻和詩詞中。
二、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表示農業豐收的年份,與“荒年”相對。例如:
延伸用法
可與其他詞彙組合,如“歲稔年豐”(形容連年豐收)、“稔歲”(豐年)等,表達對國泰民安、物阜民豐的祈願。
三、相關說明
四、文化背景
該詞體現了中國古代以農為本的社會特征,常出現在詩詞和節慶祝辭中,如“元旦良辰,進表上答諸天護佑之宏恩,下祈黎庶之清平,歲稔年豐”。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出處或具體用法,可參考古籍或權威詞典。
《稔年》指的是年豐收的時刻,也表示年景豐收和農作物成熟。
《稔年》的部首是禾,由8個筆畫組成。
《稔年》的出處可以追溯到《詩經》中的《魯頌·稻舞》。這首詩描繪了農民在秋季收獲豐收的場景,其中就有“稻之未稷,骞歸稷畝”一句,意即稻未長成,骞馬就飛奔到了稷田。這裡的“稷”就是指“谷物豐收”之意,後來才演變成了《稔年》這個詞語。
《稔年》的繁體字為「穰年」。
在古代,稔的寫法常常為“穌”或“秐”,年的寫法為“梅”,合起來寫作“穌年”或“秐梅”,意思與稔年相同。
1. 今年是個稔年,農作物收成很好。
2. 他一心一意地奮鬥,希望來年能有個稔年。
稔收、稔秀、年稔、豐稔
豐收、收成好、大豐年
歉年、兇年、災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