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稅喪的意思、稅喪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稅喪的解釋

謂過期而服喪。《禮記·喪服小記》:“生不及祖父母、諸父母昆弟,而父稅喪,己則否。” 鄭玄 注:“今其死於喪服年月已過乃聞之,父為之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稅喪”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解釋較為統一,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指過期而服喪,即因未能及時得知親人去世的消息,在喪期結束後補行喪禮。

二、出處與背景

源自《禮記·喪服小記》:

“生不及祖父母、諸父母昆弟,而父稅喪,己則否。”
鄭玄注:“今其死於喪服年月已過乃聞之,父為之服。”
(意為:若子女出生時未見過祖父母等親屬,父親需補服喪禮,子女則無需補服)。

三、詞源解析

四、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以下情況:

  1. 因地理阻隔或信息延遲,未能及時參與喪禮;
  2. 因特殊原因(如戰争、流放)錯過喪期;
  3. 古代禮法中對親屬關系遠近的差異化規定。

提示:該詞屬于生僻古語,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研究時可參考《禮記》及漢代鄭玄注疏。

網絡擴展解釋二

稅喪——一個古老詞彙的來曆和含義

稅喪(shuì sàng)是一個古老的詞彙,在現代的漢語中不常見。這個詞的意思是“財産喪失”或“財産被征收”。它由兩個部首組成,上面一個部首是“禾”,表示與禾谷有關的事物,下面一個部首是“束”,表示捆綁、束縛。它的總筆畫數是12。

稅喪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會的土地稅制度。在古代,人們需要通過向政府繳納稅收來換取土地的使用權。如果無法繳納稅收,就可能被征收土地并喪失財産。因此,稅喪一詞就産生了。

在繁體字中,稅喪的寫法是「稅喪」。

關于稅喪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在《史記·東周列國志》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鄭子産國喪其邑六百裡,子孔東徙于邬。”這句話表達了鄭國子産失去了六百裡土地,因此他被迫遷移到别的地方。

除了稅喪這個詞,還有一些相關的詞彙可以組成一些短語或者新詞。比如說,稅收(shuì shōu)的意思是國家對個人、企業等征收的金錢,稅負(shuì fù)的意思是承擔稅收的壓力或者負擔,稅務(shuì wù)的意思是與稅收有關的事務。

與稅喪相關的詞彙中,近義詞可以是稅亡(shuì wáng),也表示財産喪失;而反義詞則是免稅(miǎn shuì),表示不需要繳納稅收。

通過學習稅喪這個古老的詞彙,我們可以了解到古代社會的稅制以及財産在稅收征收中的重要性。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中聯想到稅收制度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和影響。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