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aint;perfect person]∶聖人;完人
(2) [able-bo***d person]∶具有完全肢體的人
(1).指善于契合天然而又應合人為的全德之人。《莊子·庚桑楚》:“聖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 成玄英 疏:“全人,神人也。夫巧合天然,善能晦迹,澤及萬世而日用不知者,其神人之謂乎!”
(2).指完美的人。 明 陳繼儒 《讀書鏡》卷三:“ 羅豫章 曰:‘朝廷大奸不可容,朋友小過不可不容。若容大奸,必亂天下;不容小過,則無全人。’”《兒女英雄傳》第二七回:“殊不知凡為女子,必須婦德、婦言、婦容、婦工四者兼備,才算得個全人。” 朱光潛 《談美感教育》:“理想的教育是讓天性中所有的潛蓄力量都得盡量發揮,所有的本能都得平均調和發展,以造成一個全人。”
(3).肢體齊全的人。 南朝 梁 沉約 《與徐勉書》:“外觀旁覽,尚似全人,而形骸力用,不相綜攝,常須過自束持,方可僶俛;解衣一卧,支體不復相關。”
(4).指整個人、整個面貌。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七)》:“不過我總以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态,這才較為确鑿。”
(5).保全人的身體和生命。 漢 荀悅 《漢紀·成帝紀》:“今之除肉刑者本欲以全人也。今去髠鉗一等,轉而入於大辟,以死罔民,失其本意矣。”亦指保全百姓。《後漢書·郅恽傳》:“昔 伊尹 自鬻輔 商 ,立功全人。”
全人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兩個核心層次:
指肢體健全、無殘疾的人,與“殘疾人”相對。此釋義強調生理結構的完整性,常見于醫學、法律或社會關懷語境。
例證:
“特殊教育需關注全人與殘障兒童的融合教育。”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源于儒家及道家思想,指德性、才智、體魄全面完善的人,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對理想人格的追求。
孔子提出“君子不器”(《論語·為政》),主張突破單一技能局限;《禮記·大學》強調“修身”為根本,追求“止于至善”的道德境界。
《莊子·達生》以“全德之人”喻指精神自由、本性完滿者:“聖人不謀惡用知?不斫惡用膠?無喪惡用德?”
蔡元培倡導“五育并舉”(軍國民、實利、德育、世界觀、美育),推動“全人教育”理念的實踐。
例證:
“教育的目标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全人。”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近義詞辨析:
詞源參考:
古典義可追溯至《莊子·庚桑楚》:“聖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夫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唯全人能之。”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全人”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主要可分為傳統釋義和現代延伸兩種理解:
全德之人/聖人
指道德、學識、行為等各方面完美無缺的人,常與道家思想相關。例如《莊子·庚桑楚》提到“全人”是能契合天然與人為的全德之人,被視作神人般的存在()。
肢體健全的人
強調身體無殘缺,如《讀書鏡》中“全人”指四肢健全者()。
保全生命或百姓
作動詞時,可表示保全個體性命或維護民衆福祉,如“全人”有“保全人的身體和生命”之意()。
整體性描述
指代完整的人或事物的全貌,如南朝沈約的“外觀旁覽,尚似全人”()。
全人教育
現代教育領域中的“全人”指身體、心理、智力、社交等全面發展的個體,強調綜合素質培養,而非單一學業成就()。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莊子》、陳繼儒《讀書鏡》等古籍,或現代教育理論文獻。
犴訟白鬼表觀不拘不可勝記補諡充房傳國寶促步敦重蛾類翻衾倒枕非毀飛舃瘋癫供餽貫想過社河渭毀诽湔汰家業嘉與激溝金龍考功盔頭樂死楝實棉毛,棉絨米雪佞枝扒犁拚死籤軸輕條欽隆茕迷窮山惡水奇餘全受全歸柔默叁天兩地沈墊沈刻霜翎碩謀熟耰遂願灘地痰沫貪怯天籙條數痛愛痌瘝外戚小司翕聚夕寐宵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