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次和補齊。詮,通“ 銓 ”。 明 袁宏道 《補藏疏》:“ 二聖寺 藏經,餘與 龔惟學 先生次其目, 惟長先生 補其亡, 通禪 暨諸居士飾其櫝,而飽蠹粉者尚十之五,失次者十之三, 通禪 欲詮補之,資具闕。”
“诠補”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可綜合為以下兩種解釋:
編次與整理
根據漢典()等權威來源,“诠補”指對文獻或事物進行編排、整理和補充。其中“诠”通“铨”(意為衡量、編排),“補”即填補缺失部分。例如明代袁宏道在《補藏疏》中提到用“诠補”整理佛經,指将散亂或缺失的典籍重新編排、補全。
言辭或行動的彌補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引申為“用語言或行動彌補不足”,例如通過解釋或實踐來填補空缺。但這種用法更偏向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建議根據具體語境選擇適用釋義,若涉及文獻考據,優先參考“編次補齊”的原始含義。
诠補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彌補、補充。它用來描述在某個方面不足、缺陷、遺漏的情況下,通過添加、填補等方式進行補全或完善。
诠補由“讠”和“蔔”兩個部首組成。其中,“讠”是指旁邊的語素,表示與言語、語言有關;“蔔”是指上面的語素,表示與占卜、預測有關。
根據漢字書寫規則,诠補的總筆畫數為12畫。
诠補作為一個漢字詞彙,是源自中國的中文詞彙。它常常用于文學、修辭等領域,以強調在表達、叙述中補充完善的作用。
在繁體中文中,诠補的寫法為「詮補」。
在古代漢字中,诠補的寫法有所不同。根據古漢字的演變,之前的寫法是「詮補」,其中“補”表示補充、彌補,“詮”表示解釋、闡述。
1. 面對學生在思維上的缺陷,老師需要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來诠補他們的知識漏洞。
2. 這本書添加了一些額外的内容,诠補了原版中一些遺漏的部分。
3. 團隊通過持續的讨論和反思,不斷诠補自己在項目開發中的不足。
組詞:補課、填補、彌補、修補、補救、補足
近義詞:填補、彌補、補全、補充、補足
反義詞:缺失、遺漏、不足、空缺、不完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