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古代對少數民族部落首領的稱謂。蕃,通“ 番 ”。《新唐書·百官志二》:“凡朝會,五品已上及有功将士、蕃酋辭還,皆賜於庭。”《宋史·李參傳》:“﹝ 參 ﹞知 秦州 。蕃酋 藥家族 作亂,讨平之。”
“蕃酋”是漢語中一個曆史悠久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解析:
基本定義
“蕃酋”由“蕃”(外族或異域)和“酋”(首領)組成,指代古代中國周邊少數民族或外族的首領,如匈奴、吐蕃等部落的領導者。該詞帶有一定政治色彩,常用于描述權力地位較高的異族統治者。
詞源與曆史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等古代文獻,反映中原王朝對邊疆民族的認知。唐代後廣泛使用,如《新唐書》記載朝會時對蕃酋的禮遇,宋史提到将領李參平定蕃酋叛亂。此外,唐代皇陵(如昭陵、乾陵)設有“蕃酋像”石刻,象征王朝威服四海的功績。
使用場景與延伸含義
發音與書寫
标準讀音為fān qiú(),部分文獻标注為“fán qiú”,但權威字典以“fān”為準。書寫時“蕃”通“番”,二者在古籍中常互換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如具體蕃酋人物或事件),可參考《新唐書·百官志》《宋史·李參傳》等原始文獻,或查閱唐代石刻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