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令。 唐 白居易 《春來頻與李二十賓客同遊因贈長句》詩:“可惜濟時心力在,放教臨水復登山。” 金 元好問 《滿江紅·嵩山中作》詞:“暫放教老子據胡牀,邀明月。”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瞳人語》:“此 芙蓉城 七郎子新婦歸寧,非同田舍娘子,放教秀才胡覷。”
"放教"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罕見的組合詞,其含義需結合古漢語語素及文獻用例進行解析。根據權威詞典及古籍記載,該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一、釋放并教化(動詞)
指解除束縛的同時給予教導引導,強調從約束狀态轉向自主領悟的過程。此義項可追溯至禅宗語錄,如《五燈會元》載僧人言:「放教心地自在」,體現解脫教條束縛以啟悟本心的禅理。宋代筆記《雲麓漫鈔》亦用此詞描述開釋囚犯并施以教化的政策。
二、放任教導(動詞)
表刻意縱容以達成教育目的的教學策略,近似「放手施教」。如明代教育文獻《教童子法》主張:「初學須放教寬,而後可收束」,指啟蒙階段宜采用寬松引導的方式。清代《巢林筆談》則批評「放教不檢」的失當教育法。
補充說明
該詞現代使用頻率極低,多出現于研究古典教育思想或佛學文獻的學術場景。其構詞法符合古漢語使動用法特征(「放」+「教」),核心語義始終圍繞「解除約束」與「引導啟悟」的辯證關系,反映了傳統教育中張弛有度的哲學思想。
參考資料
“放教”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為詳細解釋:
建議結合具體古文例句理解其語境含義,現代使用需謹慎區分是否為獨立詞彙或拆分詞組。
安下薄酒不列颠百科全書殘困漕費岔兒蟬翼為重﹐千鈞為輕超格忡弱初級中學寸蓮怠放貂鼲佛歡喜日浮動彙率概節宮陛核實懷襟蹇愕降魄幾般解識精粹金閨籍景譔金虎蹶蹙崛奇兩個肩膀扛張嘴連樯林業六牲隴樹賣底棉紗磨濡木邊之目,田下之心暮爨朝舂猱雜嘌唱剖蚌求珠箝鎖七輿大夫痊複全盛軟裘快馬入月射鞴深更半夜石耜食邑署牋堂皇冠冕同天節托喻甕羹相輯仙吏小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