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水陸道場的意思、水陸道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水陸道場的解釋

佛教法會的一種。僧尼設壇誦經,禮佛拜忏,遍施飲食,以超度水陸一切亡靈,普濟六道四生,故稱。 宋 蘇轼 《釋迦文佛頌》引:“ 元祐 八年十一月十一日,設水陸道場供養。” 元 關漢卿 《窦娥冤》第四折:“改日做個水陸道場,超度你升天便了。”《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七:“﹝ 王氏 ﹞請舊日尼院中各衆,在墓前建起水陸道場三晝夜,以報大恩。” 魯迅 《兩地書·緻許廣平七五》:“但在這裡,卻也太沒有生氣,隻見和尚自做水陸道場,男男女女上廟拜佛,真令人看得索然氣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水陸道場”是佛教術語,指一種以超度水陸衆生為目的的大型法會,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水陸道場又稱“水陸法會”,全稱“法界聖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是漢傳佛教中規模最大、儀式最隆重的法會。其核心目的是通過誦經、禮佛、施食等儀式,超度水陸空三界一切亡靈,尤其側重水陸二界受苦衆生,使其脫離輪回之苦。

二、名稱釋義

  1. 法界:指諸佛與衆生本性平等,即“理常一故”(《水陸儀軌》引文)。
  2. 聖凡:涵蓋十法界衆生,包括“四聖”(佛、菩薩、緣覺、聲聞)與“六凡”(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
  3. 水陸:六道衆生生存環境中,水陸衆生苦難最深重,故以“水陸”代指所有待超度者。

三、曆史起源

由南朝梁武帝蕭衍于天監四年(505年)在金山寺首創。梁武帝笃信佛教,結合中國傳統祭祀與佛教儀軌,開創此綜合性的普度法會,後逐漸成為漢傳佛教重要傳統。

四、儀式内容

  1. 時間:短則7天,長可達49天。
  2. 流程:設壇誦經、禮佛拜忏、施食供養等,核心環節包括:
    • 邀請諸佛菩薩及六道衆生赴會
    • 通過誦經忏悔消除業障
    • 施放飲食普濟餓鬼道衆生。
  3. 象征意義:強調衆生互助共生,“彼有則此有,彼減則此減”,唯有普度一切衆生方能實現個體解脫。

五、文化影響

元代關漢卿《窦娥冤》等文學作品曾提及水陸道場,反映其早已融入中國民間喪葬習俗。現代佛教界仍視其為最具殊勝功德的法會,稱“法會之王”。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儀軌或當代實踐案例,可查閱佛教寺院發布的法會通告。

網絡擴展解釋二

水陸道場

水陸道場是一個成語,它指的是佛教寺廟所設的供奉水陸衆神的地方,也是祈求平安的場所。

拆分部首和筆畫

水陸道場的拆分部首分别為水(氵)和土(⼟或士),共有9個筆畫。

來源

水陸道場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晉書·佛傳》中,意為修行之地,供奉水神和土神的場所。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佛教寺院内供奉水神和土神的地方,即水陸道場。

繁體

水陸道場(日本、香港、台灣等地通用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用「水陸道場」或「水陸道場」表示水陸道場。

例句

他每天都去水陸道場燒香祈福。

組詞

道場

水陸

近義詞

水陸法會

反義詞

兇煞之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