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水陆道场的意思、水陆道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水陆道场的解释

佛教法会的一种。僧尼设坛诵经,礼佛拜忏,遍施饮食,以超度水陆一切亡灵,普济六道四生,故称。 宋 苏轼 《释迦文佛颂》引:“ 元祐 八年十一月十一日,设水陆道场供养。”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改日做个水陆道场,超度你升天便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王氏 ﹞请旧日尼院中各众,在墓前建起水陆道场三昼夜,以报大恩。”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七五》:“但在这里,却也太没有生气,只见和尚自做水陆道场,男男女女上庙拜佛,真令人看得索然气尽。”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水陆道场”是佛教术语,指一种以超度水陆众生为目的的大型法会,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水陆道场又称“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是汉传佛教中规模最大、仪式最隆重的法会。其核心目的是通过诵经、礼佛、施食等仪式,超度水陆空三界一切亡灵,尤其侧重水陆二界受苦众生,使其脱离轮回之苦。

二、名称释义

  1. 法界:指诸佛与众生本性平等,即“理常一故”(《水陆仪轨》引文)。
  2. 圣凡:涵盖十法界众生,包括“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与“六凡”(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
  3. 水陆:六道众生生存环境中,水陆众生苦难最深重,故以“水陆”代指所有待超度者。

三、历史起源

由南朝梁武帝萧衍于天监四年(505年)在金山寺首创。梁武帝笃信佛教,结合中国传统祭祀与佛教仪轨,开创此综合性的普度法会,后逐渐成为汉传佛教重要传统。

四、仪式内容

  1. 时间:短则7天,长可达49天。
  2. 流程:设坛诵经、礼佛拜忏、施食供养等,核心环节包括:
    • 邀请诸佛菩萨及六道众生赴会
    • 通过诵经忏悔消除业障
    • 施放饮食普济饿鬼道众生。
  3. 象征意义:强调众生互助共生,“彼有则此有,彼减则此减”,唯有普度一切众生方能实现个体解脱。

五、文化影响

元代关汉卿《窦娥冤》等文学作品曾提及水陆道场,反映其早已融入中国民间丧葬习俗。现代佛教界仍视其为最具殊胜功德的法会,称“法会之王”。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仪轨或当代实践案例,可查阅佛教寺院发布的法会通告。

网络扩展解释二

水陆道场

水陆道场是一个成语,它指的是佛教寺庙所设的供奉水陆众神的地方,也是祈求平安的场所。

拆分部首和笔画

水陆道场的拆分部首分别为水(氵)和土(⼟或士),共有9个笔画。

来源

水陆道场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晋书·佛传》中,意为修行之地,供奉水神和土神的场所。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为佛教寺院内供奉水神和土神的地方,即水陆道场。

繁体

水陆道場(日本、香港、台湾等地通用繁体字写法)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时候用「水陸道場」或「水陸道場」表示水陆道场。

例句

他每天都去水陆道场烧香祈福。

组词

道场

水陆

近义词

水陆法会

反义词

凶煞之地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