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水陆道场的意思、水陆道场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水陆道场的解释

佛教法会的一种。僧尼设坛诵经,礼佛拜忏,遍施饮食,以超度水陆一切亡灵,普济六道四生,故称。 宋 苏轼 《释迦文佛颂》引:“ 元祐 八年十一月十一日,设水陆道场供养。” 元 关汉卿 《窦娥冤》第四折:“改日做个水陆道场,超度你升天便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 王氏 ﹞请旧日尼院中各众,在墓前建起水陆道场三昼夜,以报大恩。”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七五》:“但在这里,却也太没有生气,只见和尚自做水陆道场,男男女女上庙拜佛,真令人看得索然气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水陆道场是佛教中一种规模宏大、仪轨繁复的宗教法会,全称为“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简称“水陆法会”或“水陆斋”。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诵经、施食、礼忏等仪式,普济水陆一切亡灵,超度六道众生,同时为生者祈福消灾。该法会通常持续七昼夜,包含设坛、供奉、诵经、焰口等环节,融合了汉传佛教显密两宗的仪轨。

从历史渊源来看,水陆道场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因梦感应而创制水陆仪文,后经唐代密教发展,宋代定型为通行仪轨。宋代高僧宗赜编撰的《水陆仪轨》三卷,成为后世举办法会的重要依据。明清时期,水陆法会在民间广泛流行,逐渐形成“南北水陆”两大体系。

法会的坛场布置具有严密象征系统,分设内坛、外坛,悬挂佛教水陆画作为圣凡界域的视觉呈现。内坛主要进行核心密法仪式,外坛则包含华严、法华、净土等经坛。现代佛教寺院如杭州灵隐寺、北京雍和宫等仍定期举办水陆法会,其程序基本遵循《水陆仪轨》古制,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网络扩展解释

“水陆道场”是佛教术语,指一种以超度水陆众生为目的的大型法会,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水陆道场又称“水陆法会”,全称“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是汉传佛教中规模最大、仪式最隆重的法会。其核心目的是通过诵经、礼佛、施食等仪式,超度水陆空三界一切亡灵,尤其侧重水陆二界受苦众生,使其脱离轮回之苦。

二、名称释义

  1. 法界:指诸佛与众生本性平等,即“理常一故”(《水陆仪轨》引文)。
  2. 圣凡:涵盖十法界众生,包括“四圣”(佛、菩萨、缘觉、声闻)与“六凡”(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
  3. 水陆:六道众生生存环境中,水陆众生苦难最深重,故以“水陆”代指所有待超度者。

三、历史起源

由南朝梁武帝萧衍于天监四年(505年)在金山寺首创。梁武帝笃信佛教,结合中国传统祭祀与佛教仪轨,开创此综合性的普度法会,后逐渐成为汉传佛教重要传统。

四、仪式内容

  1. 时间:短则7天,长可达49天。
  2. 流程:设坛诵经、礼佛拜忏、施食供养等,核心环节包括:
    • 邀请诸佛菩萨及六道众生赴会
    • 通过诵经忏悔消除业障
    • 施放饮食普济饿鬼道众生。
  3. 象征意义:强调众生互助共生,“彼有则此有,彼减则此减”,唯有普度一切众生方能实现个体解脱。

五、文化影响

元代关汉卿《窦娥冤》等文学作品曾提及水陆道场,反映其早已融入中国民间丧葬习俗。现代佛教界仍视其为最具殊胜功德的法会,称“法会之王”。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仪轨或当代实践案例,可查阅佛教寺院发布的法会通告。

别人正在浏览...

八不挨巴旦白银笆芒蟦蛴变产摽窃币爵兵车並船并网殡阶璧月哱息财宝长话短说龀齿成羣出上村社长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耗斗羽風帶干巛甘瓜苦蒂更移鼓子词齁寝怙势江笔较短比长劫灰挤挤静好极幽爵秩科诨量角器厘豪砻斫罗袜酿造乾启情涂人轮子宂末柔合收缘结果输赋太昊他侬踏青听命通关蜕委退转亡逋僞道下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