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着馬鞍。亦借指行軍作戰。《後漢書·馬援傳》:“ 援 自請曰:‘臣尚能被甲上馬。’帝令試之。 援 據鞍顧眄,以示可用。”《周書·儒林傳·樊深》:“朝暮還往,常據鞍讀書,至馬驚墜地,損折支體,終亦不改。” 宋 劉克莊 《軍中樂》詩:“将軍貴重不據鞍,夜夜發兵防隘口。” 清 錢謙益 《貴州布政使司右參政陳府君墓志銘》:“師還之日,磨厓染翰,沾沾自喜,庶幾有據鞍裹革之志焉。” 俞锷 《醉歌行》:“據鞍矍鑠空餘子,掀髯一飲話滔滔。”
據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由“據”和“鞍”兩個單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騎在馬上或坐在馬鞍上,常用于形容武将或文人騎馬的狀态,後引申為雖年老仍壯志不減的意象。
本義為“依靠”“憑借”,《說文解字》釋為“杖持也”,引申為“占據”“處于”。在“據鞍”中取其“身處”“安坐”之意。
指馬鞍,即架于馬背供人騎坐的器具。《釋名·釋車》載:“鞍,安也,所以安體也。”強調其承載功能。
指跨坐于馬鞍之上,表騎馬動作。如《後漢書·馬援傳》載東漢名将馬援請戰:“臣尚能披甲上馬,據鞍顧盼。”凸顯其騎姿英武。
因馬援“據鞍”時年逾六旬,後世以此典喻年老而豪情未衰。如杜甫《送楊六判官》詩:“據鞍長得意,壯志未蹉跎”,贊友人雖老猶壯。
“援自請曰:‘臣尚能披甲上馬。’帝令試之。援據鞍顧眄,以示可用。”此例為典故源頭,體現武将雄風 。
“據鞍長得意,壯志未蹉跎。”詩人化用典故,頌揚友人暮年壯志 。
現代漢語中“據鞍”已罕用,多見于引用典故或文學創作中,如“據鞍揮毫”“據鞍論劍”,用以刻畫人物豪邁氣概或借古抒懷。
參考資料:
“據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據鞍”指跨坐或倚靠馬鞍,常借代行軍作戰的場景。例如《後漢書》記載東漢名将馬援年老時仍能“據鞍顧眄”以示勇健,後用于形容武将老當益壯、征戰沙場的精神。
曆史典故
出自《後漢書·馬援傳》:馬援年過六旬仍請戰,據鞍上馬,光武帝贊其“矍铄哉是翁也!”。此典故成為詠歎老年勇者的代稱,宋代劉克莊詞中亦用“據鞍”反襯将軍不親臨戰陣的諷刺。
詩詞用例
如宋代《軍中樂》詩句:“将軍貴重不據鞍,夜夜發兵防隘口”,借“據鞍”暗諷将領疏于親征。
“據鞍讀書”為衍生成語,形容勤奮學習的狀态。典出《周書·樊深傳》,描述學者在馬上仍堅持讀書,後泛指刻苦治學。
“據鞍”一詞兼具實用與象征意義,既可指具體的騎馬動作,又承載曆史人物的精神意象,并在文學中延伸出褒貶語境。如需了解更多例句或文化背景,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文獻。
艾人罼弋部大草編岑石超階越次篪埙池苑殚匮答塞典理督鎮發齒放殛乏阙伐樹蓋然判斷鈎奇官音鬼鬼魆魆孤技駻突隳損肩負見義勇爲焦煤寄泊精湛錦心綉口拘拏兒困吝鸾枳歎馬腹貓竹面脂男扮女妝青闆青油幕丘植染素三日曲水燒燼時度室子受阻説媒紅素彩索價所傷太上老君饕沓提綱舉領踢空退版帷障毋追霞光萬道仙逝顯驗消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