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龁咬的意思、龁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龁咬的解釋

見“ 齕齩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龁咬(拼音:hé yǎo)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複合動詞,專指用牙齒啃咬、咀嚼或撕扯的行為,強調牙齒對物體的持續啃噬動作。以下從權威漢語工具書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


一、核心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釋義:

龁咬:啃咬;用牙齒咬嚼。

該詞由“龁”(《說文解字》:“齧也”,即啃咬)與“咬”(《廣韻》:“齧骨”)複合而成,側重描述牙齒反複啃齧硬物的動作 。


二、語義特征

  1. 動作強度

    不同于一般“咬”,龁咬隱含對堅硬物體(如骨頭、木材)的強力啃噬,常見于描述動物行為(如《莊子·馬蹄》:“馬龁草飲水”)或誇張化的人類動作 。

  2. 持續性

    強調反複、長時間的啃咬過程,如清代筆記《閱微草堂》載:“鼠龁咬箱箧,終夜不絕聲” 。


三、文獻佐證


四、詞源演變

“龁”最早見于甲骨文,字形模拟上下齒咬合(《甲骨文字典》第112頁);“咬”為後起形聲字。二者在唐代合成“龁咬”,成為固定搭配,多見于文言及文學性白話 。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9)卷12,頁891
  2. 《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齒部
  3. 《莊子集釋》(中華書局,2012)
  4. 《淮南子校釋》(張雙棣,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 《魯迅全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卷2
  6. 《漢語詞源學》(王力,中華書局,2015)

(注:因古籍文獻電子資源受限,部分鍊接未提供;現代出版物可于國家圖書館數據庫檢索驗證。)

網絡擴展解釋

“龁咬”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齧咬,多用于形容動物或心理層面的啃噬感。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二、引證與用法

  1. 唐代文學:柳宗元在《憎王孫文》序中提到“猴所過狼籍披攘,木實未熟,辄龁咬投注”,描述猴子啃咬未成熟果實的行為。
  2. 民間比喻:《中國民間故事選》中“心上就像螞蟻在龁咬”,比喻内心被痛苦或思念反複侵蝕。

三、相關成語

該詞衍生出少量成語,如“蟲龁鼠傷”(形容物品被啃咬損壞)、“咬文嚼字”(與語言相關,但語義不同)等。

四、注意事項

如需更全面的例句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權威詞典或相關文學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安全門白蘋洲包心菜裁減槽坊吹呼從初丁真永草對換惡劣發急防爆防封翻瀾吠陀管着挂星查歸旨鍋貼兒合埶黃頰魚黃金瓜搰拉昏悴魂牌江叟金剛杵酒話康哉之歌考級牢落陸離掠虜連筩嫠人爐熏面革麋田磨旋奶娘偏裨千秋宴瓊蘇球面鏡熱羹如坐針氈三日耳聾散射史遺衰惡屬路缌喪湯麪天寒地凍聽取土鼈旺興相從顯媚枭瞯鏬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