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松枝挂劍的意思、松枝挂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松枝挂劍的解釋

《史記·吳太伯世家》:“ 季劄 之初使,北過 徐君 。 徐君 好 季劄 劍,口弗敢言。 季劄 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 徐 , 徐君 已死。於是乃解其寳劍,繫之 徐君 冢樹而去。從者曰:‘ 徐君 已死,尚誰予乎?’ 季子 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後因以“松枝掛劍”比喻重信義的美德。 唐 張九齡 《大唐故光祿大夫徐文公神道碑》:“官供羽仗,士惜人琴。已矣終古,平生德音。松枝掛劍,碑字生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松枝挂劍是漢語典故性成語,典出《史記·吳太伯世家》。該成語字面指将佩劍懸挂于松樹枝上,深層含義指對亡友恪守信義的品德。季劄途經徐國時,徐君對其佩劍流露喜愛卻未明言,季劄心許待出使歸來相贈。後徐君病逝,季劄仍将寶劍懸挂于其墓旁松樹,曰:“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該典故被收錄于《漢語大詞典》,釋義為“表達生死不渝的信義精神”。《中國成語大辭典》進一步指出,成語引申為對承諾的堅守,即便客觀條件變化仍不改初衷,常見于讴歌君子風範的文學作品中,如唐代李白《陳情贈友人》詩“延陵有寶劍,價重千黃金。觀風曆上國,暗許故人深”即用此典。

現代語言使用中,“松枝挂劍”多用于書面語境,既可用于贊譽恪守諾言的行為,如“企業家松枝挂劍履行捐贈承諾”,也可用于曆史研究領域評價人物品德。教育部統編語文教材九年級《誠信專題》單元,曾以此典故作為傳統信義文化的典型案例。

網絡擴展解釋

“松枝挂劍”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主要用來形容重信義、守承諾的高尚品德。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出自《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了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劄與徐國國君的故事。季劄出使列國途經徐國時,徐君對其佩劍十分喜愛卻未明言。季劄心知其意,但因需出使未能立即贈劍。待季劄返程時,徐君已逝,他仍将寶劍懸挂于徐君墓旁的松樹上,以履行内心默許的承諾。

二、核心含義

  1. 信義重于生死:即使承諾對象已故或無人知曉,仍堅守内心的約定,體現“不欺自心”的道德境界。
  2. 誠信的至高境界:強調無需外在監督,僅憑自我約束履行諾言,展現了古人推崇的“慎獨”精神。

三、用法與示例

四、文化意義

這一典故被曆代文人引用(如唐代張九齡的碑文),成為中華文化中誠信精神的象征。其内核與現代價值觀中的“契約精神”高度契合,具有跨越時代的教育意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卑伏北徼柴米夫妻産婆出職大荒駱待令地藏王诋诃端布遁五獨用遏惡揚善鵝鴈翻詞飛閤妃子笑鳳箋風味綱梢扞戍夠不着枸榔函渭合詞荒颣還錢煥若豁宿降等教養員局隘拒虎進狼具具靓白李郭仙舟龍虵陸作沒腳蟹乃至蹑悄悄盤倒潘嶽鬓遷斥乾啞區公所榮輝軟談麗語撒羹三注沙漠邵平瓜水婔水仙子說怿推磨小牢愶愶翕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