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止獵捕動物的命令。《三國志·魏志·高柔傳》:“百姓供給衆役,親田者既減,加頃復有獵禁,羣鹿犯暴,殘食生苗,處處為害,所傷不貲。”
“獵禁”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獵禁”指古代禁止獵捕動物的法令或規定,由“獵”(捕捉禽獸)和“禁”(制止)兩字組成,旨在保護野生動物資源、維護生态平衡,并防止濫捕濫獵現象。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高柔傳》,記載了三國時期因“獵禁”導緻群鹿破壞農田的情況:“百姓供給衆役,親田者既減,加頃複有獵禁,群鹿犯暴,殘食生苗,處處為害,所傷不赀。”。這一法令雖出于保護目的,但因限制狩獵,反而使鹿群泛濫成災,影響農業生産。
現代類似概念包括野生動物保護法、禁獵區制度等,但古代“獵禁”更多側重行政命令,而非系統性生态保護措施。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字詞解析,可參考《三國志》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獵禁》是一個漢字詞語,常作為名詞使用。它的意思是禁止獵取動物的行為或地方。獵禁一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即“犬”和“木”,分别代表“狗”和“木頭”。這個詞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不讓狗去獵取動物或在樹林裡進行狩獵的地方。
根據漢字的部首和筆畫,可以将獵禁拆分為兩個部分:
在繁體字中,獵禁的寫法為“獵禁”。在古時候的漢字中,獵禁的寫法沒有太大變化。
1. 為了保護瀕危動物,政府制定了全國範圍的獵禁令。
2. 這片森林被宣布為自然保護區,任何狩獵行為都是獵禁。
以下是一些與獵禁相關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