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跪坐的意思、跪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跪坐的解釋

兩膝着地,屁股靠着腳跟而坐。《管子·弟子職》:“先生将食,弟子饌饋。攝衽盥潄,跪坐而饋。” 唐 韓愈 孟郊 《遠遊聯句》:“振衣造雲闕,跪坐陳清猷。” 周作人 《知堂回想錄》七一:“而且坐在墊子上面,即使不能正式跪坐,就是胡坐也不妨事,也總是蓋住兩腿,比‘垂腳而坐’要暖和得多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跪坐是中國古代傳統禮儀姿勢之一,指雙膝彎曲着地,臀部置于腳後跟上的身體姿态。這一行為包含三個核心要素:一是雙膝觸地,二是軀幹保持直立,三是腳背平貼地面,與"箕踞"(隨意伸展雙腿)形成鮮明對比。

從漢字結構解析,"跪"字從足危聲,甲骨文象人屈膝狀,《說文解字》釋為"拜也",本義指行禮動作;"坐"字從土從留省,金文象二人對坐土上之形,《漢語大詞典》注為"古人席地而坐,坐時兩膝着地,臀部壓在腳跟上"。二字組合完整呈現了古代坐姿禮儀的規範形态。

曆史演變方面,跪坐制度可追溯至商周時期。考古發現殷墟婦好墓出土的玉人像,完整展現了跪坐姿态的細節特征。至唐宋時期,隨着高足家具普及,跪坐逐漸轉為特定場合的禮儀動作,《新唐書·禮樂志》記載重大典禮仍需保持跪坐儀态。

文化内涵層面,跪坐承載着三重象征意義:一是尊卑禮制的物化表現,《禮記·曲禮》載"坐而安之,禮之始也";二是精神修養的外化形式,符合儒家"克己複禮"的道德要求;三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具象表達,端正坐姿象征對天地秩序的遵循。

現代應用中,跪坐仍見于三項場景:傳統祭祀儀式、茶道修習、武術基本功訓練。日本學者林巳奈夫在《中國古代的生活與文物》中指出,這種坐姿能有效維持身體平衡,適合長時間禮儀活動。當代中醫研究也證實,規範跪坐能調整脊柱曲度,改善血液循環。

網絡擴展解釋

“跪坐”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傳統坐姿,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實用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
    跪坐指兩膝着地,臀部自然靠在腳後跟上,上身保持挺直的姿勢。這一姿勢在曆史上被稱為“正坐”,是華夏禮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常見于正式場合或表達尊重時。

  2. 曆史與文化意義

    • 跪坐起源于先秦漢唐時期,與寬大服飾相配,體現出端莊、謙恭的儀态,成語如“舉案齊眉”“促膝談心”均與此相關。
    • 它不僅是禮儀規範,還被視為修身養性的方式,通過調整身體與内心的協調,提升氣質。
  3. 姿勢變化與使用場景

    • 标準跪坐:臀部貼腳跟,雙手放膝上,適用于日常或平和交流。
    • 長跪(起):臀部離開腳跟,挺直上身,用于表達鄭重态度(如進谏、緻謝)。
    • 常見于祭祀、宴飲、師徒教學等場合,或對長輩、尊者表示敬意時。
  4. 健康益處
    現代研究表明,跪坐能伸展脊柱、改善駝背等不良姿勢,緩解腰背疲勞,同時有助于提高專注力和身體平衡性。

總結來看,跪坐融合了禮儀、文化與養生功能,既是古代社會交往的規範,也蘊含身心健康智慧。

别人正在浏覽...

艾命碧盌粲花側息圌山吹須突眼春霁催儹大搖大擺度恕封疆大臣奉止豐旨鳳翥鸾回富國裕民敷寫臯陰龜孫汗液荷糧和膳經管驚斂驚弦雁積神記事珠疚疾絶新開元炕桌刻線姱辭鐐靠軨轵留頭栗芋滿肚子密制蟠郁平服鋪保牽從千裡逢迎卿尹跧坐卻還人生朝露容縱三鬥蔥沙風善富山帽雲刷問檀的同等對待微商鮮膚鄉評溪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