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通司的意思、通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通司的解釋

某些少數民族地區稱譯員或譯員兼向導。 旭明 《麗尕》:“連長把我介紹到貿易公司,當了翻譯員,就是通司。” 陳其通 《萬水千山》第六幕第二場:“帶路的通司,迷失了方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通司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的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指翻譯人員,尤指在曆史上負責漢語與少數民族語言或外語溝通的譯員。該詞常見于明清時期,用于描述在邊疆貿易、外交活動中擔任語言中介的專業人員。例如《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舊時指通曉外語或少數民族語言,從事口譯事務的人”。

二、曆史背景與職能

  1. 外交與貿易場景

    在清代西北邊疆(如新疆、西藏)的官方文書和貿易往來中,“通司”負責漢語與蒙古語、藏語、維吾爾語等語言的互譯,是維系中央政權與地方交流的關鍵角色。據《清史稿》記載,清政府在邊疆機構中常設通司一職,協助處理民族事務。

  2. 軍事活動中的角色

    在軍事征伐或邊境巡邏時,通司需隨軍擔任翻譯,傳遞軍令、收集情報,例如清代文獻《平定準噶爾方略》中多次提及通司在戰事中的溝通作用。

三、語義演變

該詞由“通”(通曉)與“司”(執掌)複合而成,強調其專業職能。近代逐漸被“翻譯”“譯員”等現代詞彙取代,但在曆史文獻和地方志中仍保留其特定含義。需注意與近義詞“通事”的區分:後者更側重口語翻譯,而“通司”隱含官方職務屬性。

四、文獻例證

清代學者魏源在《聖武記》中描述邊疆治理時稱:“遣通司傳谕,各部懾服”,印證其在政治溝通中的重要性。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11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2. 趙爾巽. 《清史稿·職官志》. 中華書局, 1977.
  3. 魏源. 《聖武記》. 中華書局點校本, 1984.

網絡擴展解釋

“通司”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含義

“通司”指某些少數民族地區對譯員或譯員兼向導的稱呼,主要用于翻譯和溝通場景。例如在貿易、軍事行動中擔任語言中介或帶路的角色。


詞源與用法

  1. 詞源
    該詞由“通”(溝通、通達)和“司”(職能、職務)組合而成,強調其溝通職能。
    古代文獻中也有使用,如唐代羅隱的詩句“俊通司隸職”,明代劉炳的詩句“使通司馬拜中郎”,但此處的“通司”可能與現代含義不同,需結合語境理解。

  2. 應用場景

    • 近現代常見于描述邊疆或少數民族地區的翻譯人員。例如:
      • 《麗尕》中提及“當了翻譯員,就是通司”;
      • 《萬水千山》中描述“帶路的通司迷失方向”。

補充說明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相關詩詞注解(如)。

别人正在浏覽...

拔軍八殺邊傍便腹邊極嬖幸撥氣簿牒叉港茶茗昌繁赤鐵愁結此恨綿綿皴瘃丹圖禱戰凍醴幹哭乖貳垝垣懷甎恍恍葷菜降名踐揚戒鑒浄教靜談金英舊績罥挂臁肕麗兵裡勢蒙難女妐鵬雕淺鮮潛運清旦傾辀人才出衆森竪觞酒豆肉山民石函使酒試片斯洛文尼亞蒜子肅澹唐帕烏幹達吳甲婺女五運六氣吾子仙曹龤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