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膚開裂,生凍瘡。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宮夢弼》:“我迢迢遠來,手皴瘃,足趾皆穿。”
“皴瘃”是一個漢語詞語,具體解釋如下:
詞源與構成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寒冷環境下人體暴露部位(如手、足)的皮膚損傷,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如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
近義詞與關聯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詞語在不同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聊齋志異》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滬江詞典)。
《皴瘃》是一個多音字,通常指疤痕、疙瘩或凹凸不平的地方。在生活中,我們常用此詞來形容皮膚表面的粗糙或凹凸不平的症狀。
《皴瘃》的構成部分包括:皮(部首:白)、寸(部首:寸)以及疒(部首:疒)。該字共有11個筆畫。
《皴瘃》來源于古漢語,是由“皿”和“疒”組成,表示疾病導緻皮膚或身體的凹凸狀況。在繁體字中,該字的寫法是「皸瘃」。
在古代漢字中,寫作《皴瘃》的變體有多種。比如,《皴》古時寫作「皸」或「皺」,《瘃》古時寫作「疰」。這些變體在不同的古代文獻中可能使用。
1. 他受傷後臉上留下了一道明顯的皴瘃。
2. 這塊舊牆被年月的風沙侵蝕,變得布滿皴瘃。
組詞:皺紋、痣疔
近義詞:疼痛、瘢痕
反義詞:光滑、平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