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觞,古代盛酒器;豆,古代盛食器。因以“觴酒豆肉”泛指飲食。《禮記·坊記》:“觴酒豆肉,讓而受惡,民猶犯次。” 漢 桓寬 《鹽鐵論·褒賢》:“高瞻下視,絜言污行,觴酒豆肉,遷延相讓。” 清 汪琬 《孝貞女墓志銘》:“始則膏澤不禦,觴酒豆肉不嘗。”
“觞酒豆肉”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該成語以器物代指飲食,既具象化地描繪了古代餐飲場景,又承載了禮儀文化和社會規範的内涵。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原文或相關古籍注疏。
觞酒豆肉是指古代祭祀儀式中使用的酒祭品。它的拆分部首為觑(què)和酉(yǒu),共有12畫。這個詞源于古代祭祀的習俗,是指在祭祀儀式中所使用的酒和豆肉。
觞(què)的字形來源于觑(què),意為觀察、審視。酉(yǒu)指的是十二地支中的酉時,即晚上五點至七點。觞酒通常發生在傍晚時分,因此使用了觑和酉這兩個字作為部首。
觞酒豆肉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觴酒豆肉。
古代漢字中的寫法略有不同,觞字在古時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上面是一隻手,下面是幾個滿滿的酒杯。酉字的寫法在古代與現在相同。
以下是一個例句:
他們在祭祀儀式上獻上了一碗觞酒豆肉。
與觞酒豆肉相關的詞彙有酒宴、祭品、祭祀等。
近義詞可以是酒食、酒肴,這些詞都指的是祭祀儀式或宴會上提供的食物。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與觞酒豆肉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