觞酒豆肉的意思、觞酒豆肉的詳細解釋
觞酒豆肉的解釋
觞,古代盛酒器;豆,古代盛食器。因以“觴酒豆肉”泛指飲食。《禮記·坊記》:“觴酒豆肉,讓而受惡,民猶犯次。” 漢 桓寬 《鹽鐵論·褒賢》:“高瞻下視,絜言污行,觴酒豆肉,遷延相讓。” 清 汪琬 《孝貞女墓志銘》:“始則膏澤不禦,觴酒豆肉不嘗。”
詞語分解
- 觞酒的解釋 杯酒。《韓非子·十過》:“酣戰之時,司馬 子反 渴而求飲,豎 穀陽 操觴酒而進之。”
- 豆肉的解釋 指一豆所盛之肉。《禮記·坊記》:“觴酒豆肉,讓而受惡,民猶犯齒。”《國語·吳語》:“在孤之側者,觴酒、豆肉、簞食,未嘗敢不分也。”
專業解析
"觞酒豆肉"是一個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非常簡單、粗陋的飲食,常用來形容生活簡樸或待客微薄。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 字詞本義解析
- 觞 (shāng): 本義指古代盛酒的器皿,即酒杯或酒壺。在這裡用作動詞,意為“以酒飲人”或“進酒”。
- 酒 (jiǔ): 指酒水飲料。
- 豆 (dòu): 本義指古代一種盛放肉食或其他食物的高足器皿,形狀類似高腳盤。在這裡代指盛放在豆器中的食物。
- 肉 (ròu): 指肉類菜肴。
因此,“觞酒豆肉”字面意思就是“一杯酒、一豆肉”,形容飲食非常簡單、量少,僅能滿足最基本的需求。
二、 成語釋義與用法
- 釋義: 泛指粗劣簡薄的飲食或微薄的款待。
- 用法: 該成語通常帶有謙遜或形容簡樸的色彩。
- 謙遜用法: 常用于自謙,表示自己準備的酒食菲薄,招待不周。例如:“條件有限,隻能以觞酒豆肉相待,還請見諒。”
- 形容簡樸: 用于描述某人生活節儉樸素,不追求奢華。例如:“老先生一生清貧,觞酒豆肉,怡然自得。”
- 近義詞: 粗茶淡飯、箪食瓢飲
- 反義詞: 山珍海味、鐘鳴鼎食、酒池肉林
三、 出處與典故
“觞酒豆肉”的構詞方式和含義,源于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和禮儀制度。“豆”作為禮器,在《周禮》、《儀禮》、《禮記》等典籍中頻繁出現,規定了不同等級和場合下使用豆的數量和所盛食物。成語雖非直接出自某部具體典籍的固定詞組,但其意象組合生動體現了古代對簡樸飲食的描述。
- 其思想内涵與儒家提倡的節儉美德相契合。
- 類似表達可見于描述古人安貧樂道或待客謙辭的語境中。
四、 文化内涵
這個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崇尚節儉、反對奢靡的價值觀念。它不僅是描述物質生活的簡單,也蘊含着一種不慕奢華、安于清貧的精神追求。即使在物質條件有限的情況下,也能保持内心的滿足和待客的真誠。
權威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該詞典是收錄漢語詞彙最豐富、釋義最權威的大型語文工具書之一,對“觞酒豆肉”有明确收錄和解釋。
- 《現代漢語詞典》 (商務印書館): 作為最權威的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其對常用成語的釋義具有标準參考價值。
- 《辭源》 (商務印書館): 側重探求詞語的古義和來源,對于理解“觞”、“豆”等古器物在成語中的含義很有幫助。
- 《禮記》: 作為儒家經典“三禮”之一,《禮記》詳細記載了古代的禮儀制度,包括飲食禮儀和器皿使用(如豆),是理解“觞酒豆肉”文化背景的重要文獻依據。
網絡擴展解釋
“觞酒豆肉”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字面含義:
- 觞:古代盛酒的器皿(類似酒杯)。
- 豆:古代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腳盤)。
- 酒與肉:代指飲食中的飲品和菜肴。
因此,成語字面指“酒器中的酒和豆器中的肉”,合稱泛指飲食。
2.出處與典故
- 最早見于《禮記·坊記》:“觞酒豆肉,讓而受惡,民猶犯次。”,意為即使謙讓粗劣的飲食,民衆仍可能逾越禮制。
- 後世文獻如漢代《鹽鐵論》和清代汪琬的《孝貞女墓志銘》中也有引用,如“觞酒豆肉不嘗”形容生活簡樸。
3.用法與擴展含義
- 泛指飲食:多用于描述日常或禮節性飲食場景。
- 宴會象征:因觞、豆為宴飲器具,也可借指宴席的豐盛與禮儀。
- 語法功能:作主語、賓語或定語,如“膏澤不禦,觞酒豆肉不嘗”。
4.文化内涵
- 反映古代飲食禮制,強調器物與禮儀的關聯性。
- 蘊含儒家“禮讓”思想,如《禮記》中通過飲食探讨社會規範。
該成語以器物代指飲食,既具象化地描繪了古代餐飲場景,又承載了禮儀文化和社會規範的内涵。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原文或相關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兵首搏執步壛常好道串哄蠢陋出院出韻從祖祖父母粗義答問如流得馬折足反躬自責繁體字綱提領挈诰命故宮龜燋和民後糧患憂夾層話賈客假年賤軀假僞靜智金融寡頭笄女勞困涼炒面劆洗犂旦黎人漫思茶梅落内蒙古自治區拗轉骈合枇杷門巷劈成三易生一石鼻铄口誦記逃奔題凡鳥童蓈通踈投傳兔鹘頹壓瓦罐不離井上破外境帷燈箧劍文庫香椒鋪鮮潤械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