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牒的意思、簿牒的詳細解釋
簿牒的解釋
簿籍文書。《新唐書·裴遵慶傳》:“ 遵慶 性強敏,視簿牒詳而不苛,世稱吏事第一。”《明史·楊鶴傳》:“自是簿牒始明,奸弊易核。” 清 曹寅 《雨夕偶懷桐臯僧走筆得二十韻卻寄》:“晚衙鼓鼕鼕,簿牒清擾擾。”
詞語分解
- 簿的解釋 簿 ù 本子,冊籍:簿冊。簿記。簿籍。簿錄。 古代稱公文、案卷:對簿公堂。 古代的儀仗侍從:簿伍。鹵簿(古代帝王、後妃、王公大臣外出時的儀仗隊。次序排列嚴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笏。 簿 ó 古同“
- 牒的解釋 牒 é 文書,證件:通牒。度牒。尺牒。 筆畫數:; 部首:片;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簿牒"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簿”和“牒”兩個字組成,均指古代用于書寫的簡冊或文書,常可互訓或連用表示文書、冊籍的總稱。其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
單字本義與互訓關系
- 簿 (bù):本義指書寫用的簡冊、冊籍。《說文解字·竹部》:“簿,手版也。從竹,溥聲。”段玉裁注:“按,手版當作笏。…引申凡笏及簿書之偁。”後泛指登記、記錄用的冊子、文書,如賬簿、名冊、文書檔案等。
- 牒 (dié):本義指古代書寫用的木片、竹片,即簡劄。《說文解字·片部》:“牒,劄也。從片,枼聲。”段玉裁注:“按,厚者為牍,薄者為牒。”引申指文書、證件、譜系記錄等,如通牒、譜牒。
- 互訓:在古代文獻中,“簿”與“牒”常可互相解釋或通用,均指記錄信息的載體或文件。《玉篇·竹部》:“簿,…牒也。”《玉篇·片部》:“牒,…書闆曰牒。”可見二者在指代文書冊籍時意義相通。
-
合成詞“簿牒”的含義
“簿牒”作為合成詞,其核心含義是泛指各類文書、冊籍、檔案文件。它強調的是用于記錄、登記、證明或存檔的文字材料的總稱。
- 泛指文書冊籍:指各種官方或私人的記錄文件、名冊、檔案等。例如,記錄戶籍、賦稅、案件、名物等的冊子均可稱為簿牒。
- 特指譜牒、家譜:在特定語境下,“簿牒”有時特指記錄家族世系、祖先事迹的家譜或族譜(譜牒)。
- 指代公文、案卷:也可指官府的文件、案卷。
-
用法特征
- 書面語色彩:“簿牒”是一個具有濃厚書面語色彩和古語色彩的詞彙,在現代漢語日常交流中使用較少,但在曆史、文獻、檔案、譜牒研究等領域仍可見。
- 集合概念:它通常作為一個集合名詞使用,指一類文書,而非特指某一份文件。
引用參考來源:
- 《說文解字》 (東漢·許慎撰):提供了“簿”與“牒”的字形結構和本義解釋。可參考中華書局影印本或相關校釋本(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 《玉篇》 (南朝梁·顧野王撰):提供了“簿”與“牒”的互訓關系及引申義。可參考中華書局《宋本玉篇》影印本或相關整理本。
- 《康熙字典》 (清·張玉書等編):彙集了曆代字書對“簿”和“牒”的解釋及用例,是理解其含義的重要工具書。可參考中華書局影印本或電子檢索版。
- 《漢語大詞典》 (羅竹風主編):作為現代權威的大型漢語辭書,其對“簿牒”詞條有較為詳盡的釋義和書證列舉。可參考上海辭書出版社或漢語大詞典出版社版本。
- 《辭源》 (商務印書館):修訂版《辭源》側重古漢語詞彙溯源,對“簿”和“牒”的源流及“簿牒”的含義有清晰解釋。可參考商務印書館版本。
網絡擴展解釋
“簿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曆史文獻和字源解析進行詳細說明:
1.基本定義
“簿牒”指簿籍文書,即記錄事務的冊籍或官方文件。其中,“簿”指記錄用的冊子,“牒”特指官方文書或證件,組合後強調官方性、系統性的記錄。
2.曆史用例
- 唐代《新唐書·裴遵慶傳》提到:“視簿牒詳而不苛,世稱吏事第一”,說明唐代官員處理簿牒的嚴謹态度。
- 明代《明史·楊鶴傳》記載:“自是簿牒始明,奸弊易核”,反映簿牒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 清代曹寅詩句“晚衙鼓鼕鼕,簿牒清擾擾”,則描繪了官府處理文書的場景。
3.構成解析
- “牒”在古代多指官方文書,如“通牒”(外交文書)、“度牒”(僧尼身份證明)等,具有法律或行政效力。
- “簿”則側重記錄功能,如戶籍簿、賬冊等,與“牒”結合後,泛指需登記、核驗的官方檔案。
4.總結
“簿牒”一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指代需官方核驗或存檔的文書,兼具記錄和管理功能。現代漢語中雖不常用,但可引申為需要嚴謹處理的檔案或文件。如需更深入的字源分析,可參考《說文解字》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阿爾泰山脈阿羅漢果徧通超群拔類秤房癡倒黜革出乎預料刺刺不休雌弦賨貨逮意黨棍打野鴨子打中火得途厎豫煩愁蕃王高才絕學高翔宮車晩出攻權冠裾海馬簡發绛引旛腳管靜處謹肅進賢達能稽淹楷秀栲栳圈铿如瞭高靈酥馬哨面市密查谟觞泥腳杆拑擊清佚齊天洪福璆然三不拗六贍辨升年濕乎乎,濕呼呼收臧書簡私塾同位語,同位詞推雪未了緣文債銜悲茹恨小介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