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些少数民族地区称译员或译员兼向导。 旭明 《丽尕》:“连长把我介绍到贸易公司,当了翻译员,就是通司。” 陈其通 《万水千山》第六幕第二场:“带路的通司,迷失了方向。”
通司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词汇,主要含义如下:
指翻译人员,尤指在历史上负责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或外语沟通的译员。该词常见于明清时期,用于描述在边疆贸易、外交活动中担任语言中介的专业人员。例如《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旧时指通晓外语或少数民族语言,从事口译事务的人”。
在清代西北边疆(如新疆、西藏)的官方文书和贸易往来中,“通司”负责汉语与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等语言的互译,是维系中央政权与地方交流的关键角色。据《清史稿》记载,清政府在边疆机构中常设通司一职,协助处理民族事务。
在军事征伐或边境巡逻时,通司需随军担任翻译,传递军令、收集情报,例如清代文献《平定准噶尔方略》中多次提及通司在战事中的沟通作用。
该词由“通”(通晓)与“司”(执掌)复合而成,强调其专业职能。近代逐渐被“翻译”“译员”等现代词汇取代,但在历史文献和地方志中仍保留其特定含义。需注意与近义词“通事”的区分:后者更侧重口语翻译,而“通司”隐含官方职务属性。
清代学者魏源在《圣武记》中描述边疆治理时称:“遣通司传谕,各部慑服”,印证其在政治沟通中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来源
“通司”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通司”指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对译员或译员兼向导的称呼,主要用于翻译和沟通场景。例如在贸易、军事行动中担任语言中介或带路的角色。
词源
该词由“通”(沟通、通达)和“司”(职能、职务)组合而成,强调其沟通职能。
古代文献中也有使用,如唐代罗隐的诗句“俊通司隶职”,明代刘炳的诗句“使通司马拜中郎”,但此处的“通司”可能与现代含义不同,需结合语境理解。
应用场景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相关诗词注解(如)。
白眼窝本府孱头草律斥讳丑生楚妘促急促忙打翻身仗丹砂倒错地面温度方相氏放淫冯公風骨封锁线俛首府堂共勤关综过殿寒荆皓衣淮南画熊怙富灰不溜丢奖售椒房交感神经竭蹷惊位九儒十丐绝灭军用刻意琨夷礧磈能鄙狞目平铨轻蝉青山生意穷老穷抑耆庞宂漫如在上田少年维特的烦恼士的师子花耍赖书帕本速谤同寝乡士乡闱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