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鑒的意思、戒鑒的詳細解釋
戒鑒的解釋
見“ 戒鑑 ”。
亦作“ 戒鑒 ”。警戒;引以為戒。 明 李贽 《讀史·經史相為表裡》:“史而不經,則為穢史矣,何以垂戒鑑乎?” 孫犁 《澹定集·<文藝評論>改進要點》:“這些作法,常常是以‘群言’之虛名,掩‘一言’之實質,流弊甚多,對文藝工作,有切膚之痛,深可戒鑒。”
詞語分解
- 戒的解釋 戒 è 防備:戒心。戒備。戒嚴。戒驕戒躁。 革除不良嗜好:戒除。戒煙。 佛教律條,泛指禁止做的事:戒刀。戒尺。齋戒。 準備:戒途。戒裝。 古同“界”,界限。 筆畫數:; 部首:戈; 筆順編號:
- 鑒的解釋 鑒 (鑒) à 鏡子。 照:光可鑒人。 觀察,審察:鑒别。鑒定。鑒賞。鑒于(看到,覺察到)。台鑒(書信用語,表示請人看信。亦作“惠鑒”、“鈞鑒”)。鑒往知來。 可以使人警惕或引為教訓的事情:借鑒。鑒戒
網絡擴展解釋
“戒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讀音:jiè jiàn()
- 核心含義:指“警戒”或“引以為戒”,強調通過反思過往錯誤或教訓來避免重蹈覆轍。例如孫犁在《澹定集》中提到“深可戒鑒”,即警示後人以此為教訓。
二、詞源與用法
-
字形演變:
- “戒”本義為防備、警惕,如“戒驕戒躁”;
- “鑒”原指銅鏡,引申為照察、審辨,如“以史為鑒”。
- 組合後,“戒鑒”融合了“警惕”與“反思”的雙重含義。
-
曆史用例:
- 明代李贽在《讀史》中提出“史而不經,何以垂戒鑑”,強調曆史需結合經典才能發揮警示作用。
- 古詩《蕭五監丞新作堂》中“清醒常戒鑒靈均”,借屈原(靈均)的典故表達自我警醒。
三、現代應用
該詞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文學評論、曆史分析等領域,例如提醒人們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或批評作品脫離經典導緻價值缺失。
四、相關擴展
- 異體寫法:亦作“戒鑑”,屬繁體字形式。
- 近義詞:警戒、借鑒、前車之鑒。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及詩詞古文網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戒鑒的意思
《戒鑒》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警示、教誨。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戒和鑒。
拆分部首和筆畫
戒的部首是戈,共有4畫;鑒的部首是金,共有9畫。
來源
《戒鑒》一詞最早出自《左傳·哀公十五年》:“三戒而不用令,則君子以其所不為戒之。”後來被廣泛引用,意義是以别人的錯誤來引以為戒,以免犯同樣的錯誤。
繁體字
繁體字“戒鑑”與簡化字“戒鑒”相同,隻是在字形上有些許差異。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書法中,戒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但通常都維持着戈的形象。鑒的部首金也有不同的書寫方式,但總體上保留了金的基本結構。
例句
學習曆史上的教訓是我們的戒鑒。
組詞
戒律、戒除、戒備、警戒、鑒别、自鑒、深鑒
近義詞
教訓、警示、戒告、教誨、鑒戒
反義詞
榜樣、引導、示範、激勵、鼓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